广州市质监局2009年工作总结

  • 听全文
  • 2010-03-05
  • 来源:市质监局
  • 86

  2009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随广州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局,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全力组织“质量和安全年”及“质监服务年”活动,打了一场攻坚仗、翻身仗,经受了考验,恢复了信心,重塑了形象,进一步增强了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有效性,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开创了新局面

  2009年全市质量振兴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和进步,以质取胜战略实施从部门推动实质性跨入到政府主导阶段,全市全面启动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区域“大质量”工作格局初步奠定,为全面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创造了先决条件。以市政府名义下达《广州市“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方案》,出台《广州市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确立了质量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设立“广州市政府质量奖”、明确了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番禺、荔湾、萝岗、从化等4个区(县级市)率先启动了质量兴区(市)工程。以花都皮具、番禺洗涤机械、白云音视频、增城汽配、越秀眼镜等区域性、行业性质量振兴活动为典型代表,各区(县级市)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兴业、兴园活动。围绕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主动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广州市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2008年广州市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区(县级市)局定期向政府报告区域产品质量状况,主动把质监服务与辖区发展需求对接,赢得了工作主动权。区(县级市)政府普遍对质量振兴更加关注,投入力度加大,仅花都、番禺、萝岗三个区去年对质量奖励、质量扶持等各项投入就达到2500多万元。继续围绕《广州市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的品牌企业指导目录(2008-2010)》,落实“一企一策”的培育措施,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全市5778家企业通过了ISO或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共35家企业41个产品获得省名牌称号,珠江啤酒和日立电梯进入省政府质量奖现场评审的8强行列。作为品牌创建组成部分,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构建标准化城市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市政府名义颁布《广州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09-2012年)》,确立了从“企业标准化”到“城市标准化”的总体思路转变,建立了全市标准化战略推进协调机制,各区(县级市)也相继制定了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措施。着力增大标准话语权,谋划建立城际标准化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级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落户广州,目前全市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国家级专业标准化委员会(TC/SC/WG)秘书处共49个,占全省数量的57%。加大对标准研制的资助扶持力度,市、区两级共投入专项资助资金1500多万,带动企事业单位投入标准研制经费近亿元,建成拥有300多名专家的标准化专家库,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1项,比2006年增长7倍。着眼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突破局限于第二产业的定势,以移动电子商务、南沙港口物流、广州数字家庭等三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以及广州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试点为龙头,着力辐射和带动标准化工作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拓展。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突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标准研究工作,从专利转化为标准入手,推动科研、标准、产业“三同步”。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组织物流、会展、信息化、旅游等行业共50项地方技术规范的研制,约占全年全市地方技术规范项目的2/3,涵盖旅游服务、汽车维修、特色小吃、服务外包、家政服务、养老机构等与民生消费相关的项目。在农业领域,制定、发布农业技术规范14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村级农业标准化工作站建设,为农村富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在城市管理领域,研制了市政建设、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地方技术规范,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三、安全风险监管机制在创新中日臻完善

  以安全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积极开展监管方式的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推行食品质量安全主任制度,把职业经理人的机制引入到质量管理,加强了对食品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的监控,全市食品企业已聘任了1563名质量安全主任,聘任率为91.6%。成立广州市食品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分析研究、预警监测工作。建立生产领域食品安全溯源和召回的监督管理体系,发布《广州市食品溯源管理要求》地方技术规范并在供亚运备选企业中率先实施。以申证准入为突破口全面整治,推动传统食品行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河粉、豆制品等行业性问题得到扭转。开展“优秀食品企业展示游”参观活动,引导公众客观理性认识食品安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和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特种设备标杆企业培育,把安全监察执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宣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年共检3128个单位,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891份,排查重大隐患1985项。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制发9万份电梯安全警示标志、10万本电梯安全知识小册子、90万份电梯匙孔警示标志,制作了安全乘坐电梯的视频、音频公益广告,引导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制定了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建立了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业务监管数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对全市1063家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进行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加强分类监管,纠正330家企业的违规行为,责令211家企业整改,曝光99家企业的105批次不合格产品,建议发证机构重新审查或撤(注)销180张证,122家失信企业退出生产经营。使C级、D级企业分别减少65%和84.7%。同时,建立了涵盖全市126个电梯维修单位的维保信用评价系统。积极探索建立灵活有效的一线综合巡查监管方式,先后形成了向重点街镇派驻质监工作站、“网”“站”结合的“白云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以行业为服务对象,设站于企业的“南沙模式”;以工商所为依托,与工商实现“一体化”监管的“萝岗模式”,通过开展综合巡查,增进了与基层政府的联系,促进了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增强了查处打击违法行为的效果。全年,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21万人次,立案1616宗,办结案件1446宗,查处取缔各类无证照窝点223个,到位罚没款1243.33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嫌刑事犯罪案件6宗。

  四、质监公共服务更加丰富、迅捷、有效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市民、企业的需求,围绕职能,挖掘潜力,拓展领域,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服务。在服务企业方面,出台了33条简政提速的措施,对公众服务的项目办理全面提速1/3以上,累积为社会节省办事时间11054个工作日,为全市企业、个人减轻负担620万元,免费培训企业各类技术管理骨干23000多人。在服务民生方面,以惠民利民为目标,开展了民生计量、食品安全、仿瓷餐具、预防甲型流感产品、充气站、特种设备安全等执法检查,持续抓了液化石油气站专项整治,有效遏制了短斤缺两、混装二甲醚等违法违规行为。组织了农资产品、“家电下乡”产品、纤维制品、人造板、装饰材料、乳制品、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物质、桶装饮用水、豆制品等专项整治,絮用纤维制品、人造板、装饰材料等三类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4.2%,较整治前提高了5.6个百分点,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服务亚运方面,研究制定生产加工环节亚运食品安全保障等 3项工作方案。构建亚运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订发布了13项亚运食品安全地方技术规范。制定并依据《广州亚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遴选考察要求》,从本市1300多家企业中遴选出65家食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6家清真食品企业,提交广州亚组委备选。完成了省地方标准《公共场所英文译法规范》的编制,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服务标志标准化改造工作。制定了亚运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摸底。设立亚运场馆建设工程质监站,参与建设材料设备质量检测、计量检定、监督验收等技术把关。共审核企业资料3675批(份),抽检建材产品1346批次,将126家伪造检测报告的企业以及一批不合格产品清除出亚运工程。在服务节能降耗方面,召开了广州市电梯节能技术推广大会,成立了节能技术服务队,发展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引入国际通行的合同能源管理方式(EMC)等市场新机制,开展能源审核、方案设计、技术改造、人员培训、节能跟踪等五项服务。以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为重点,指导合理配备、规范管理能源计量器具,全市列入国家监管的重点耗能企业100%取得计量体系确认、百家重点耗能企业70%建立了计量保证体系,对17家重点企业开展能源平衡测试,配合市经贸委完成了110家企业的年度节能考核及评审工作。加强水质监测,保证4吨以上锅炉的水处理达标率在90%以上,完成400多台锅炉节能改造,年节省标煤近40万吨;成功研发了《电梯能源效率测量与记录仪通讯接口》等3项专利技术,与国家质量认证中心合作研发电梯能耗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在市计量院和能源院分别设立能源计量检查机构,抓紧筹备建立广州市能源数据中心。在服务出口方面,TBT应对工作受到国家TBT中心表彰。与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签订标准化服务合作备忘录,启动了与马来西亚标准局在标准领域的合作。组织和参与了44项TBT通报评议工作,比2008年增加了三成。为1013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指导企业避免出口损失6000多万元。在花都区狮岭镇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皮革皮具产业TBT研究基地。

  五、质监部门职能转变取得新进步

  坚决推进行政审批项目改革,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了63%,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压减50%的任务指标。进一步规范了全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用,推动执法过程更加公开、公正。就理顺市局、直属局、技术机构事权职责划分开展调研,将直属事业单位的行政许可事项转成一般管理事项,将备案登记和初审事项下放到区、县级市局及技术机构,方便企业办事。同时,逐步实行特种设备相关许可的网上审批,特种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考核、学习、培训等并联审批。深化制度改革,通过流程再造、网上审批等方式,从制度建设上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实施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廉政监督措施,推行行风廉政监督卡和明白卡,探索了廉政回访、监督抽查、一岗双人等有效的监督方式。对特种设备、民生计量、食品安全等业务工作开展专项监察。大力加强窗口单位、岗位建设,窗口服务满意率达到了100%。围绕建立服务发展的公共技术平台,推进技术机构建设,技术服务的能力有提高,模式有创新,对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和直接。广州质量技术中心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共有1个国家质检中心和1个省站顺利通过验收,1个省站获批筹建,4个国家质检中心正在申报筹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质量监督的实效性还不够,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不够稳定,部分中小企业“原料无把关、生产无标准、出厂无检验”的现象突出,部分产品仍存在行业性和区域性的质量问题,与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求还不适应。二是改革创新的步伐还不够大。完善监管制度、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发展难题的有效抓手和工作平台不多,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还不适应。三是围绕职能开展社会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还不适应。我们要高度重视,毫不松懈地加大解决突出问题的力度,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7506845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