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以创建工作为主线,以项目分解为抓手,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2007年是创建工作由试点探索转向全面推进的一年。根据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项目内容与部门(地区)工作相结合,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下发《广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项目分解实施方案》,从工作体系、政策导向、制度建设、自主创新、试点示范、专项保护、宣传培训等方面分解为11大类54小项,明确各项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落实责任单位和配合部门。各区、县级市政府和市工商、版权、质监、发改、科技、经贸、教育、市委宣传部等市直部门,以及市中院、检察院、广州海关、黄埔海关等各责任单位根据方案和项目分解的要求,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工作计划,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一年来,全市以国家、省、市试点园区、区域、企业为龙头,加快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融合,引导企业加大了对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以及标准研制的扶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出台各类政府文件和配套措施共28个,包括设立科技发展资金,采用资助、配套支持、补贴支持和奖励等,有效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取得新成效,得到国家局和省局的积极评价;以深入实施《广州市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和《广州市保护知识产权三年专项规划》为主线,继续推进重点商品、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在执法队伍建设、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以及行政执法与司法途径的衔接机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我局获2007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先进单位”称号;以加强基层建设为重点,区、县级市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部等工作取得新突破,重组市发明协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工业设计促进会以及创建华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流中心、筹建“广州知识产权专家顾问团”等有效拓展了工作渠道。一年来,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政策互动也达到新的广度与深度。我市有40多个政策性文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充实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要素、指标、措施等正在加快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整体格局和框架,全市的创建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国家评定验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建工作开展近三年来,我市在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与水平以及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下达的8大类58项评定验收指标。2007年10月,我市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申报参加示范城市评定工作,举全市之力历时近4个月的调研、分析、总结,精心准备了4万余字的评定申报材料和20余万字的附件材料,以及电视专题短片、多媒体汇报稿等,最终我市创建工作获得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全国第一批九个参评城市中,我市综合总分名列前茅,被评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二)加强政策引导,推进资源整合,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D�D专利技术发明和产业化深入推进。着眼于加强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强化专利信息服务和培训、调整资助政策、实现网上资助等措施,加大对发明专利和国外申请的重点扶持,促优质专利多产出多授权。继前两年之后,2007年,专利申请量连续第三年突破万件,达12057件,其中发明专利2894件,授权量8524件,同比增长33.2%。自主知识产权质量得到提升,“铝塑管纳米热熔胶”等9个项目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高光泽、快速成型阻燃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15个项目获得广东省专利奖,其中金奖4项,优秀奖11项。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广州展团再创佳绩,33个参展项目有22个获奖,其中10项金奖,7项银奖,5项铜奖,广州展团同时获得优秀组织奖。此外,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69项,合同总金额近2.6亿元,总免税额1200余万元。专利技术产业化重点向专利权质押贷款和贷款贴息项目倾斜,尤瑞克林等25个项目列入省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并取得良好效益。广州飒特红外技术公司的“工业检测型红外热像仪”示范项目获得2007年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D�D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成功启动并实施“广州市进出口优势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强的进出口优势企业,目前已有95家企业进入试点。二是深化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站”,首批建立工作站的有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的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广州医药集团和华南理工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专利工作交流站单位。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和广东威创日新电子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第二批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州大学等15家事业单位被认定为“首批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事业单位”。广州金发科技公司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07年,全市企事业单位有4人荣获 “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3人荣获 “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优秀工作者”称号。
�D�D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在2006建设第一期工作基础上,启动专利信息化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扩展知识产权应用服务平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汽车两个行业专题数据库)和珠三角•广州专利信息服务网(含知识产权贸易平台、专利侵权举报投诉系统)。同时,扩大和推动区、县级市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建设,完成广州开发区和白云区民营科技园专利信息应用平台的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地方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配套支持。成功将建立行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工作纳入2007年度广东区域知识产权发展计划,为区、县级市企事业单位信息网络建设打下了新的基础。三是开展公益性专利信息服务。“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向全市提供免费专利信息检索查询服务,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我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自建成开通以来,专利信息检索点击量达8万余条,下载量达7.6万余条。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执法效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继续优化
�D�D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机制。立足于广州实际,努力完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与各相关部门积极协作,牵头起草和制定《广州市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关于加强软件和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措施》和《广州市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2006-2007年)》,加强对市重点产业的执法管理和重点保护。同时,还出台了《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暂行办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执法机构行政执法考核评分标准》、《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考核评分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与此同时,与有关部门筹备设立广州公安知识产权联络室、组建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等,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
�D�D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质量。成立广州市专利专家咨询委员会、实施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和建立案件回访制度,案件查处质量有明显提高。2007年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45件,比上年增长25%,结案47件,比上年增长24%,结案率达104%。当事人对我局处理的案件的质量和效率给予积极评价,无一案件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共收到当事人送来的锦旗3 面、感谢信8封。如成功调处台湾某塑胶公司请求处理香港某塑胶(广州)公司涉嫌侵犯其发明专利一案,达成双赢和解协议,该案入选广东省2007年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件。与此同时,加强打击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以我市28个重点专业市场为重点,开展了“维权壁垒行动”、 “犀牛行动”、中药材市场检查等执法专项行动。其中,“犀牛行动”启动省市“联动执法平台”,赴阳江、汕尾两地共查获西裤3200多条,涉案价值15万余元。据统计,一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312人次,对34个专业市场进行了执法检查,检查营业场所8569间,检查商品19万余件,立案查处假冒他人专利和冒充专利行为69件,专利标记标注不规范限期整改案件36件,向外地移送案件材料11件。我局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先进单位”。
�D�D深入开展重点商品保护专项行动。通过制定和实施《广州市2007年重点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整合全市执法力量加大保护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市专利、工商、版权、质监和黄埔海关等部门就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7000余人次,共查处知识产权违法案件7800余宗,案值人民币5000余万元,罚款1700余万元。其中,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一举捣毁一个全国20多年来最大的磨码盗版光盘生产窝点,收缴涉嫌非法音像制品181万余张、母盘3300多张、非法光盘磨码机30台。此案得到张广宁市长等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坚持“打、防、树”相结合,推进企业诚信建设,继续开展“正版音像进社区”工作和“正版正货”试点工作。目前“生活驿站”连锁店开设了232家正版音像店,“万村千乡农家店”网店中设立了235家正版音像专柜,有效净化音像市场和遏制盗版侵权行为,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称赞。
�D�D继续加强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以广交会知识产权保护为示范窗口,促进展会向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组织番禺、花都、天河、罗岗、白云知识产权局的执法人员共同进驻广交会大会投诉站,共协助101届及102届广交会处理专利侵权投诉820宗,处理展位1145家,认定涉嫌侵权展位679家。此外,坚持派出执法人员进驻留交会、广博会、国际汽车展、国际家具展等20多个大型展会开展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工作,协助展会主办机构处理展会投诉案件70余宗。在国家专家组的考评验收中,广州会展保护工作得到一致的肯定和赞扬。
�D�D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维权工作。与省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试点相配合,采取“行业建部,务实推进”的工作模式,制定和实施《市行业协会组建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工作计划》,提出设立部门模式要求与程序,明确了工作部门的六大工作任务。目前已有医药、家具等2家行业协会正式成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部,6家完成筹备工作。许多行业协会正积极与我局商谈建立工作事宜。此外,积极指导区、县级市结合本辖区特色产业开展行业协会知识产权工作。如在荔湾区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与茶叶商会建立市场联合监管机制,共同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培训和执法协作;花都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与法国皮革协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等等。
(四)突出专题宣传,加快人才培养,推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新发展
�D�D知识产权宣传向纵深发展。一年来结合创建工作,知识产权宣传的范围、档次、规模都有新的提高。全年共举办市区两级各类广场活动6次,举办各类专题报告会30余场,举办“粤港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论坛”、“有效欧洲知识产权策略研讨会”等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论坛4次,在《中国知识产权报》、《专利工作动态》、《穗府信息》、香港《文汇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等媒体、刊物和共发表新闻和政务信息281条次,我局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4•26” 世界知识产权日的系列宣传活动以“保护知识产权、构建和谐广州”为主题,统筹安排10项活动,30多个单位和部门参与,形成了全市性普及宣传知识产权知识的热潮。我市组织创作的《中国创造》和《多划一个问号》等2首歌曲在“首届全国知识产权组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拒绝盗版-我承诺!我行动!”大型广场宣传活动创建广州首支保护知识产权志愿者服务队;开设知识产权名家“广州讲坛”;组织“广州知识产权风采行”一日游和“知识产权进校园―轻松发明报告会”等,都得到业内同行和广大市民的良好评价。香港《文汇报》在2007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以 “广州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通栏标题整版报道,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专栏中大版面进行穗港知识产权合作的宣传,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D�D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成效显著。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学校、服务机构的培训力量与资源,面向社会、企业、行业,多层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举办研讨会、培训班、论坛,举办巡回展、广场咨询活动等30多场,直接受众约十多万人。如实施创建工作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春蕾行动”计划,涉及12个区、县级市和800多家企业,采用企业点题、专家授课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到良好效果;通过“青少年发明创造特色学校”、“市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中心”、“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开展多种形式内容的培训,全年有3万人次的中学生接受知识产权普法教育。2007年有4所学校被认定为“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试点教育学校”,全市累计已达8所。继续开展知识产权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和全市性公益广告宣传等。如在全市50余条线路的1,000余台公交车和14个地铁站投放宣传广告片和公益广告,张贴法制宣传挂图2,000多张,发放6,000余套(册)宣传画(书)。修订《广州市知识产权讲师团工作指引》,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讲师团结构,实现“普及化”向“专业化”转型,并将讲师团工作纳入全市宣传工作范畴,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积极作用。
�D�D涉外宣传培训取得新进展。如:召开以创建工作为主题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和驻穗高校、科研院所涉外知识产权工作座谈会,举办“有效欧洲知识产权策略研讨会”、“粤港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论坛”等活动,搭建知识产权对外宣传和外事工作沟通交流平台,拓展对外交流、人才培训渠道和空间。赴港参观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署“公众开放日”、开展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专题调研;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考察法规建设、TBT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和美国顺德伦国际律师所(Sutherland Asbill & Brennan LLP)联合主办“关于美国专利申请实务及337条款调查应对策略的研讨会”等。
2007年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效,但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知识产权工作的迅速发展,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在发展的忧患意识、政策的指导激励,还是在企业的创新主动性以及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的有机结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利创造和产出能力不强,专利增长率低于全省和全国的水平。二是专利产业化的力度有待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三是区、县级市工作的发展步伐还比较慢,工作条件亟待改观。四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如专利奖励政策缺失、专利信息中心的建设滞后、专利行政执法力量明显不足等。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审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