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全力以赴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广州经营主体增速领跑全国重点城市,经营主体总量居全国第四。70件专利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数量居全国第三。“三品一特”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责任事故。广州在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蝉联第一,获评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优秀(连续3年优秀)、质量工作考核A级(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A级(连续5年A级)、药品安全责任考核A级(连续4年A级)。
(一)强化政治引领,队伍战斗力不断提升。闭环办理政治要件42件,局党组理论学习案例入选全省理论学习创新案例。研究提出“深调研”任务34项、改革举措25项。举办市场监管干部学堂7期,组织党纪学习教育328场次。设立行风观测点15个,组织明察暗访200多次,推动完善注册登记、行政执法、消费维权等领域工作制度、指引59个。四季度组织实施“百家企业精准帮扶计划”,共走访企业175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36个。我局成功创建首个食品相关产品领域市场监管总局技术创新中心,获第十二届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发展提质类一等奖、第一届广东省市场监管系统食品生产监管能力大比武活动团体一等奖。全市系统1名公务员被评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公务员获全国食品生产监督检查能手荣誉称号。
(二)优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发展稳中有进。数字化市场监管示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监管在线”上线试运行,“市场主体直通车”累计访问量超1.5亿人次,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网办率分别提升至99.9%、86.6%、89.9%。深入推进审批许可改革。推动实施《广州市南沙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实施办法》,完善放宽商事主体“一址多照”等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制定印发《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容缺登记指导意见(试行)》,实现企业迁移“一地办”“一次办”,企业注销“一事一网一窗”办理。推动经营主体增量提质。出台21条措施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培育个体工商户,认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3394户,“个转企”838户。打造“星火服务站”4个,推动平台赋能105家传统市场数字化转型,全市网络经营主体突破百万户,居全国城市首位。培育广州首个省级广告产业园区,全市规上广告企业营收929.5亿元,同比增长16.9%。推进“双随机”综合查一次,企业重复检查率低于1%,包容审慎监管企业增加4.9万户。认定“白名单”企业超1万户,覆盖行业增至21个,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出台《广州市公平竞争集中审查办法(暂行)》,开展“限制竞争条款多”、企业迁移领域政策措施整治,督促整改政策措施73件。挂牌运作两个省级经营者集中申报服务窗口。强化商业营销、网络等领域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涉企违规收费治理,为经营主体退费1800余万元。
(三)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服务经济回升向好。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市委市政府出台《广州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广州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93.6,质量状况消费者和经营者满意度均居全省第一。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在广州召开。新型储能等6条产业链列入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机械储能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广州,我市牵头研制国家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超充国家计量技术规范”。3个区纳入全国质量强县(区)培育库,全市制造业规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实现全覆盖。举办第二届“广州国际美妆周”,拉动投资消费额达14.3亿元,比首届增长52%。开展第二批“食在广州”品牌认证,评定星级餐厅52家、品牌食品12种、品牌名店6家,邀请32个国家55名驻穗领馆官员代表参加第二届“食在广州”品牌发布会。制定我市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十条措施。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212项。新增发布市地方标准84项。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3个,涉及跨境养老、循环经济等领域。印发《广州市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导则(试行)》。联合八部门印发《广州市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牵头制定全球首个数据资产管理国际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我市27个项目获省标准化突出贡献奖,获奖总数超五成。新能源汽车评议基地护航广州汽车出海服务模式入选市场监管总局TBT应对全国优秀案例。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支撑水平。新获批筹建新型电力系统数字传感及控制产品国检中心、新型储能安全及可靠性等6个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推动俄罗斯第二大汽车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全市国检中心增至37个,国家产业计量中心4个,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获CMA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136家,居全省首位,服务认证证书数全国排名第一。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8项,计量检定校准能力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建有各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90个,取得CNAS/CMA资质参数28.4万条,其中医疗器械检测能力取得重大进展,建成CNAS/CMA认可认定标准478项/参数3791条。
(四)打造知识产权高地,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稳步提升。全年专利授权量11.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万件,增长4.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931件,增长4.0%。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7.9万件,增长17.9%。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249万件,增长6.9%。广州企业在2024年“湾高赛”和第二届“湾商赛”中获金奖数量居全省首位。培育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7家。知识产权转化效益明显增强。组织84家高校、科研机构盘活存量专利,入库专利5.3万件,转化3300余件。举办广州汽车专利转化运用大赛,助力超百件专利转化运用。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达488.2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增发行3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累计7支产品融资超14亿元,融资规模和发行数量全国领先。知识产权保护全国领先。获批番禺(珠宝和动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国家级)、花都区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国家级),发布全国首个专利纠纷诉讼调解裁决处理地方标准,企业专利诉讼维权处理时间平均压减半年。落地全国首单3000万元保额的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推动出台全国首个聚焦人工智能行业商业秘密保护团体标准。率先推出百万级商业秘密保险入选广东省商业秘密保护十大事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有效提升。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经验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建设大湾区首个境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编制发布国内首个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规范地方标准。
(五)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三品一特”安全形势稳中向好。食品安全保障有力。推动全市包保干部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全覆盖督导,督导完成率达100%。实现米面油、肉蛋奶等34大类食品抽检全覆盖,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不合格食品处置率达100%,食用农产品快检196万批次,提前超额完成省、市民生实事任务。开展校园食品、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以及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特供酒”清源打链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我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平台监管等做法得到中纪委第五督导组肯定。药械安全稳中有升。深化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发布全国首个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领域市地方标准。成立全市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服务专班,推动“省地共建”的广东省药监局审评认证中心药械注册指导服务黄埔工作站启动运行,助力63个药械品种加快注册进程。推进进口药品备案预审服务,制定研发用药品进口“白名单”制度,新增进口药品品种41个,增长105%,涉及货值38.4亿美元,其中“港澳药械通”涉及货值471.8万美元,增长157.3%。产品质量监管扎实有效。开展燃气器具、消防产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合格产品后处理整改完成率达100%。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严查电动自行车及配件质量违法和非法改装行为,查扣涉嫌违法车辆1041台,曝光典型案例47宗,暂停、撤(注)销3C证书321张,整治成果得到市人大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牵头推进外卖行业电动自行车联合管理,全省率先建立外卖配送行业电动自行车联合管理新机制,督促即时配送平台企业落实安全责任,得到国家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肯定。特种设备安全治理有章有法。电梯、锅炉、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风险隐患跟踪处理率保持100%。全市超期未检特种设备实现动态“清零”。推动修订实施《广州市气瓶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指导相关单位成功申报电梯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补贴2500万元。全市电梯平均救援响应时间10.6分钟,全国领先。
(六)深化市场秩序治理,消费环境持续优化。维护消费市场秩序。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民生领域广告监管等专项行动以及教育、医疗、殡葬等行业价格秩序治理,曝光典型案件88宗。牵头整治城中村水电费加价乱象,全市城中村电费投诉举报较2023年高峰期下降约八成。加强芳村茶叶商圈秩序治理,推动经营秩序稳定向好。规范网络市场秩序。对全市83家网络交易平台企业全覆盖开展合规指导,编制《电商平台合规指导书》。全省率先出台直播电商规范经营指引清单、网络直播营销违法行为查处指引清单,工作经验被央视宣传报道。加强重点行业商品网络交易监测,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删除违法商品信息4253条,责令整改网站530个次。深化放心消费行动。印发《广州市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标准牵引带动消费潜力释放。打造16个五星农贸市场,示范带动全市农贸市场品质提升。推动全市食品销售新业态连锁企业100%实施《生鲜连锁企业食品经营管理规范》。新增消费维权服务机构151个、“双承诺”单位1427家。全国12315平台举报按时核查率、投诉按时办结率均达100%。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接收消费投诉举报108.9万件,同比增长6.3%,五年来增速首次大幅下降,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345.4万元,同比增长58.5%。
此外,我们还创新打造“羊城红骑手·智惠·综合服务体”,数字赋能提供多元化便捷暖心服务,推动网约配送群体纳入城市基层治理格局。深入推进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0个市场监管所全部完成建设任务,48个市场监管所被评定为星级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营商环境与经营主体期待仍有差距,部分经营主体生存发展面临困难;“三品一特”监管对象量大面广,防风险保安全仍需常抓不懈;电动自行车经营性非法改装、城中村水电费加价等监管难题仍需久久为功,建立长效机制;消费维权类投诉居高不下,恶意投诉举报扰乱市场秩序;基层监管执法人员能力素质与新形势市场监管任务不完全适应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做好市场监管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以及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全市“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坚持“促发展、保安全、惠民生”,加强科技创新、科学监管,全力服务“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市场监管工作新篇章。
(一)举全局之力推进南沙开发开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先行先试。将南沙打造成知识产权高地、质量强区示范、营商环境标杆、食品安全典范,助力南沙更好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南沙联合港澳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设,高质量承办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暨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博览会,加快推动粤港澳知识产权领域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发挥大湾区(南沙)质量品牌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南沙工作站以及省药监局审评认证中心南沙服务站等平台作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国际及港澳间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湾区标准”、国际标准的制订,推动“湾区认证”、国际认证,带动我市产品、技术和服务联通港澳,走向世界。持续优化“穗澳通”一站式商事登记服务,方便港澳人员来穗创业投资。支持南沙推动监管体制改革,开展“准入+监管”闭环管理试点,全面推行涉企“综合查一次”。支持南沙建立健全与港澳之间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实现与港澳之间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推动“港澳药械通”提质扩面,争取更多港澳上市的药品、医疗器械在我市指定的医疗机构使用。支持南沙在消费维权领域与港澳交流合作,探索消费纠纷远程调解,助力提升湾区消费品质。
(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深化数字化市场监管示范城市建设。确保数字化市场监管一期工程3月份正式运行,推动二期工程建设,形成“1+1+12+N”数字化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市场监管业务“一网统管”“全程网办”“指尖上办”监管服务质效。推动“市场监管在线”高效应用,探索户外广告大屏监管、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慧化计量监管等创新应用场景。推进Deepseek等大模型在注册登记等业务的应用,实现AI导办、AI审批,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感。完善“市场主体直通车”服务场景,推动实现大湾区城市和全国重点城市注册登记“一地办理、全国通行”。进一步优化连锁食品销售经营许可便利化措施,推动通过评估的连锁食品销售企业全省直营门店免予现场核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设全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平台和规则库,强化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集中审查。加强对生物医药、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抽查,出台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指引,推动公平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同向发力。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建设,研究制定行业性商业秘密保护指引、跨境电商领域商业秘密保护规则,建立全市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综合性服务平台,为100家企业提供商业秘密保护指导。加强商业混淆、商业诋毁治理。深化平台经济领域合规治理。建立平台企业合规经营长效机制,督促和引导平台企业规范发布流程、完善公示制度。加强对网络订餐平台证照公示监测,推动美团、饿了么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证照公示率达到99.5%以上。深化对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网络经济新业态监管,出台推动广州直播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传统商贸数字化转型政策文件,建立一批直播电商“白名单”企业库,促进直播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全域智慧监管机制,推行非现场监管,提高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优化信用修复,实现“一键申请、即刻修复”,轻微失信行为“免申请”信用修复。拓展市场监管系统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事项,制定新一版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
(三)全面提升质量,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质量强链标准稳链效能。推动组建产业链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聚焦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推进质量管理公益推广试点,提升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区争创全国质量强县(区)百强,增强区域质量竞争力。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等产业标准体系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标准方面的评估,出台广州市标准领航行动工作方案。选取广州服装出口非洲的重点区域市场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外市场准入技术法规库覆盖的国家(地区)增至8个。推进《广州市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导则(试行)》宣贯实施,修订《广州市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开展锂电池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探索建立碳足迹认证联盟,发布锂电池产品认证规则,推动我市产品碳足迹工作取得新突破。完善珠宝玉石检测相关标准体系,出台珠宝玉石标准和检验检测服务标准,规范电子商务平台珠宝检测行为。健全质量融资增信体系,扩大“穗质融”服务产品类别、覆盖范围及合作金融机构。打响三个城市品牌。在越秀区专业批发市场试点建设“中非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协调公安、商务、海关、银行等多个部门,集合商会、企业多方力量,提供注册登记、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检测、法律咨询、签证咨询、商务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助力打造中非贸易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服装、珠宝、皮具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美湾”品牌价值,提早谋划第三届“广州国际美妆周”活动,提升活动质效和市场化运作水平,为我市美妆产业做强做优聚势赋能。持续擦亮“食在广州”城市品牌,培育优质食品龙头企业,推动获评“食在广州”星级餐厅超100家、品牌食品企业和品牌名店各增长50%,助力打造食品产业发展高地。以科技创新、科学监管助推产业发展。支持国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建设,建好用好市场监管总局技术创新中心(食品相关产品质量与安全),解决产业和企业技术难题。发挥广州市NQI—质量安全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作用,争取更多科技项目立项,推动局属技术机构科研能力水平提升。深入实施《广州市化妆品监管促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助推广州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助推广州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家药监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稳步推进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药械注册指导服务黄埔工作站能力建设,推动实现区内药品医疗器械省级许可审评业务专门办理、原地加速。深入开展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行动,以生物岛、广州实验室等重要平台为依托,探索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联合体,助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登高向新、集聚成势。新增编制国家、省级药品标准28个。加快超级充电桩计量检测能力储备,助力我市建设“超充之都”。持续推进广州广告产业园区提质扩容,打造我市数智广告产业示范区,开展广告业与制造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制定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规范标注指南,促进“两品”广告规范健康发展。
(四)构建一流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确定的15个战略性产业、6个未来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件,新增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0家。提升专利预审服务效能,专利预审案件达3600件以上,预审合格后专利授权率超90%。强化专利转化运用。搭建企业专利需求对接平台,推动知识产权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年专利转让许可达2万次。深入探索数据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并取得新突破。支持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能升级,提高挂牌交易、交易鉴证水平。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化新一轮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力争广州开发区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区域。挖掘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建立供需匹配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对接机制,促成100家企业实现惠企对接。加强与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国家级专业机构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作用,助力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优化知识产权助企“出海”服务。推进“三机制一平台”建设,为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监测机制,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12期;健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广州分中心建设,扩大海外知识产权专家库规模,推动国内服务机构和海外法律服务机构建立“1+1”合作模式;强化海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开展10场次以上海外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对我市对外贸易重点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合规指导服务全覆盖;搭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平台,支持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联盟,探索在相关国家设立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并在我市重点园区、大型企业、电商平台设立维权援助工作站。开展企业海外商标抢注监测,监测涉案企业500家(次)以上。加大海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推广力度,力争海外知识产权累计参保企业达400家,保额突破7亿元。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果。高质量完成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确保高标准通过验收。深化与公安、检察院、法院、海关等部门协作配合,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刑事打击联动机制。拓展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平台,加强化妆品、珠宝动漫、皮革皮具等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大跨区域知识产权侵权惩处力度,重点打击“傍名牌”“搭便车”侵权假冒行为。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
(五)用好市场监管“工具箱”,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深入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培育,推动个体工商户稳增长、提质量、优结构。深入推进“星火计划”,引导网络交易平台扶持中小微企业,力争打造10个以上“星火服务站”。拓展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会同金融机构,探索推出“穗信贷”系列融资服务产品,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深入开展农贸市场品质提升行动,推行农贸市场分级分类常态化管理,全市培育打造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90家,推动城中村、乡镇、农村农贸市场品质提升、环境优化。培育花都“门口坑粉葛”、从化“大叶毛茶”地理标志商标,力争将从化“三花酒”、增城“大刺鳅”培育成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完善地理标志联席会议机制,规范地理标志授权管理,争取增加“增城荔枝”“增城迟菜心”地理标志使用单位4家,严厉打击假冒地理标志行为,助力“穗农奔富”。协同相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推进国家水稻智慧栽培技术推广标准化示范区、广东省无人机水稻植保作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支持《仙进奉荔枝生产技术规程》等涉农地方标准制定。纵深推进与花都区狮岭镇市域内结对互促纵向帮扶,持续强化与梅州、清远、湛江对口帮扶协作,加强与贵州毕节、安顺、黔南以及福建龙岩等市市场监管部门交流合作,助推广州与帮扶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保持强监管震慑力,重点解决市场监管领域突出问题。守牢“三品一特”安全底线。进一步优化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加强对肉类产品、食用植物油、网络订餐、网络销售食用农产品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水平。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检验技术与高通量检测方法创新研究,提升食品安全应急检验能力。探索完善对网络售药售妆、港澳“药械通”产品、生物医药研发用“白名单”进口药品等新业态的监管,确保群众用药用妆安全。持续推进《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管理规范》编制,逐步构建相关标准体系。加强危化品包装物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推进电动自行车、电线电缆等重点工业产品实施质量安全“赋码”追溯。开展涉氧特种设备全链条监管行动,确保涉氧特种设备定检率达100%,经定期检验的氧气瓶100%加装保压阀。开展“起重大力士”“叉车醒目仔”“大游放心玩”品质提升,建设“起重大力士”“叉车醒目仔”示范点各100个。推进住宅老旧电梯连片更新,推动更新住宅老旧电梯4000台。着力破解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难题。健全校园食品安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校园食品安全常态化治理。开展春、秋季学期校园食品安全全覆盖检查,督促并指导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加工经营行为。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进行实时巡检,对食品原料、餐饮具等进行快检,及时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校外供餐单位现场检查评价100%全覆盖。优化完善“互联网+明厨亮灶”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校园食品信息化管理。着力破解电动自行车监管难题。严格落实《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实现经营者新规新标宣贯覆盖率达100%。持续保持严查严管高压态势,严查经营性非法改装、加装、拼装行为,依法从严整治擅自改装原厂电气配件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规范管理,推动发布相关团体标准,培育规范化销售门店100家。督促外卖即时配送企业落实交通安全管理义务以及对骑手管理责任,督促平台企业对周期内有三次以上交通违法行为的骑手100%实行全行业停单措施。着力破解城中村水电费加价治理难题。保持水电费加价整治高压态势,建立与发改委、住建、工信、水务等部门常态化治理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修订《广州市供水用水条例》,持续推进城中村出租屋底数摸查和清单销号管理,力争摸查率、整改率均超80%。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和曝光力度,推动城中村水电费加价投诉举报数量进一步下降。着力破解预付式经营治理难题。充分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有关部门开展重点行业预付式经营专项治理。依法从严查处单用途卡不公平格式条款、违法广告、不正当竞争、不正当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建立“行业监管+行政执法+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力争重点行业预付式经营进一步规范。持续推进预付式经营主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数据采集,完善风险预警功能,为各部门增强监管针对性,为消费者客观判断消费风险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发布预付式消费警示、典型案例,引导消费者有效防范预付式消费风险,提高维权能力,督促经营者合法经营、规范经营。着力破解市场监管领域信访量居高不下难题。开展专项治理,大力提升消费投诉调解成功率,有效减少“诉”转“访”数量,大幅降低全市市场监管领域信访量。探索构建消费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促进消费纠纷源头化解,力争消费维权服务站和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企业总量达1500家,新增“双承诺”单位2300家。建立完善恶意举报投诉处置工作机制,规制职业索赔。开展日用民生产品质量提升,重点整治提升燃气器具、箱包鞋类产品、休闲服装等重点消费品及问题集中的区域,助力提升消费品质。深化教育、医疗、殡葬等行业价格秩序治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七)做好市场监管领域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顺利举行。以市委“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为目标,全力做好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广告等市场监管领域的监管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赛会顺利举办。特别要做好全市食品安全保障的牵头工作,协调农业农村、卫健、公安等部门,强化监督检查,督促供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加强赛场周边食品安全整治,开展食品原料快检快筛,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将食品安全工作做实做细,确保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食源性兴奋剂事件零发生。
(八)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提升市场监管综合能力水平。持续强化政治机关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擦亮“广州市场监管干部学堂”培训品牌,推进培训讲师师资库和执法人才库“两库”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执法业务培训,有序推进公务员招录和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聘,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巩固提升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开展行业治理“回头看”,推动形成主动担当想干事、想方设法干成事的良好作风。推进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分批组织市场监管所所长培训,新增星级市场监管所32个。抓紧推进检验检测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深化“羊城红旗手·智惠”党建品牌建设,探索网约配送友好生态建设,推动网络配送行业健康发展。有序推进我市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十五五”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