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奔流浩荡,发源于云贵高原,汇入广州境内,在地理上串联起广东与贵州,但二者的情谊更为深远。随着东西部协作不断深入,广州先后与贵州黔南、毕节、安顺结成对口帮扶关系,从此有了广阔的粤黔协作发展。
近年来,广州会同安顺、毕节、黔南三市(州)把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办学主渠道,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与众多知名企业开展了全方面深入合作。
近日,东西部协作“三项工程”订单班研讨交流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市相关市直单位、粤黔协作广州工作组、安顺、毕节、黔南三地驻穗办事处、有关院校及企业80余人参加研讨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四地近年来共开设东西部协作“三项工程”订单班68期,累计招收学生3000余人,到企业就业人数1100余人。
“一企一策”
打造闭环就业链条
“订单班”,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订单式”培养人才。一张张订单从广州企业发往贵州,根据“一企一策”精准培养职业教育人才。
2017年,来自毕节的秦鹏还是一名服务员,初中毕业后曾一度辍学,务工月薪仅2000元,似乎“一眼就能望到未来尽头”的生活,让他深感迷茫与无力。直到父亲打来电话,告诉他贵州毕节的贫困生可以免费就读“广州港班”,更有机会毕业后留在广州港工作。
“我要去,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带着对知识的渴望,秦鹏成为首批“广东技工·广州港班”的学员。2019年,他顺利通过毕业考核,进入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实习,最终顺利转正,起薪6000多元。
如今,秦鹏已是广州港南沙三期码头一名优秀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司机,月薪税后超过8000元,也在广州扎下了根。“回望过去七年,从迷茫的小工到如今的技术骨干,我深知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粤黔协作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及广州港集团给予我的宝贵机会。”他感慨地说。
像秦鹏一样改变命运的贵州学子,正稳步走上技能成才之路。截至2023年,“广东技工·广州港班”已连续7年招生,累计招收226人,投入420余万元用于实训教学、奖学金发放等。
“贫困户缺乏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广州港集团工会副主席许鸿谈到,文化水平低、缺乏一技之长是过去多数贫困人口无法脱贫的关键原因,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技能素质和就业水平。
9年来,广州港集团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不断调整学校教学内容和方式,三次调整办学专业,从港口机械与维护到港口机械与自动化,再到今年即将开办的智能机电技术,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就业的适应面。
如今,“广东技工·广州港班”以成效快、可持续性好、可复制性强、影响广等特点,成为了东西部协作智力帮扶的模板,带动开设同类型班多达73个,培养学生2800多名。
近年来,广州与对口协作的安顺、毕节、黔南落实粤黔两省东西部协作工作要点,积极统筹协调两地企业和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力打造“招生—培养—就业”闭环技能成才就业链条,探索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订单班技能培养成才模式。
三市(州)与广州港集团、广汽集团、广州地铁集团等17家优强企业共办订单班,形成“当地职院+广东多校+广东多企”的东西部协作协同育人机制,开辟出一条西部山区高职院校借力东西部协作服务产业、带动就业、巩固脱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双向协同
从“输血”到“造血”
走进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与广汽埃安共建的广汽埃安(交通)产业学院,理论课教室、大师工作室、实训室、培训室等教学阵地一应俱全,组成了一个小型“理论+实操”课堂。
“厂中校”的方式,把课堂搬进车间、将学校办在产业链上。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任惠霞告诉记者,学校与广汽集团共同支持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提升办学水平、师资能力与实训场地,开创“校—企—校”全新模式,三方合作打通育才成才的多元渠道。
任惠霞谈到,学校开设了“广交·黔英班”,面向黔南地区开展对口招生,培养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学生就读期间可享受多项资金减免补助,毕业后优先推荐至广汽埃安、宁德时代、特斯拉等校企合作企业或广州市国企就业。该班自2023年开设以来,已招收50名黔南地区的学子。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孩子都被视若珍宝。”任惠霞说,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纯朴又内向,与人的接触、交往都怯生生的。对此,学校格外重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态,注重人文与技能并重,帮助他们从成年走向成才。
推进教育帮扶,关键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随着广州合作企业与贵州学校积极探索“东部企业+西部资源”路径、加强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越来越多贫困学生“变身”都市蓝领,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谢佳丽是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广汽班”的学生之一,回想起2020年初到广州时,虽然有些许不安,但公司的体贴关怀让她倍感温暖。
四年来,她在广汽传祺先后做过后勤管理、食堂总务、部门培训管理员、接待管理员等工作,参与多次工会活动与主持,独立策划9次主题活动,并一步步走上更大的舞台,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我从大山走来,用了22年的时间,今天的佳丽很自信。”她自豪地说。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慧介绍,学校东西部协作订单班目前有1960名学生,毕业生100%就业,318人入职大中型国企。学校相关专业主动融入“三项工程”,建立“1+1+N”(毕节职院+广东师院+广东企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与广州18家头部企业、7所院校联办55个订单班。
随着广药生产基地、越秀国际酒店、风行养猪基地等产业项目接连落户毕节,“订单班”也凭借优质人力资源反哺本地产业发展,形成“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大湾区总部+贵州基地”等合作模式。
杨慧举例谈到,岭南集团与学校共建“黔匠工坊”,开发“粤黔十三道风味”菜系,促进“毕节食材+广州厨艺”完美结合;“广药班”服务贵州刺梨基地,带动贵州刺梨产业发展;共建的“养猪学院”则服务越秀风行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逐步解决西部吸引力不足、离开政策支持合作难持续等问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协同”,从“输血”到“造血”,一种院校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巩固脱贫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正在东西部协作的广阔天地之中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