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

  • 2014-05-12
  • 来源: 本网
  • 分享到
  • -
 
穗府办函〔2014〕65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教育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5月12日

关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

市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2338”决策部署和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在继续保持我市都会区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同时,扩大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和花都、从化、增城等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辐射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与都会区相比,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在优质名牌学校、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现代化程度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针对上述情况,我市近年来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带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引导省、市属名牌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设立新校区。如广州市第二中学在萝岗区举办高中部和民办苏元学校,广州外国语学校落户南沙新区、广铁一中在亚运城开办新校区等。二是引进国内外名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办学。如湖北省黄冈中学在花都区举办黄冈中学广州学校,香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在花都区开办新校。三是通过实施“百校扶百校”,组织都会区优质学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四是开展农村教师专项培训,有效提高了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队伍素质。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力度,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设一批优质名牌学校和幼儿园,以适应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对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发挥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党委、政府主观能动性与加大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继续做强都会区基础教育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先行引导和民办优质教育资源补充辅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适应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教育体系。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优化我市教育资源配置,在继续做大做强都会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大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辐射力度,缩小我市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力争到2016年,大幅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优质教育总量,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教育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型城市化“123”功能布局的要求。

  (二)具体目标。

  到2016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引导省、市属名校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扩)建、共建17所优质公办学校和6所幼儿园;

  2.引进国内外名校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设14所民办名校和8所幼儿园;

  3.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分别建设至少1所特殊教育学校;

  4.实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三级网络高速、安全地互联互通,远程教学系统覆盖城乡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师生“数字教育城”注册用户比例达到100%;

  5.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力争新增教育专家4名、名校长40名、名教师80名,卓越校长和教导主任不少于240名;

  6.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与“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督导评估。

  四、主要措施

  结合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存量,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覆盖性辐射,带动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大幅提升。

  (一)编制全市中小学布点规划,明确基础教育学校的建设目标。根据新型城市化“123”总体布局要求,结合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未来人口变化情况、城市建设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编制全市中小学布点规划,作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设施新建、扩建、改建的依据,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布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学校。在编制布点规划时,充分借鉴越秀、天河等区组建教育联盟、实施学区管理等先进经验,优化整合区内学校布局,统筹安排都会区公、民办优质学校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延伸。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名牌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都会区和国内外名牌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独立或合作办学,兴建一批优质名牌公办、民办学校。帮助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促进教育体制创新;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加强对自身的品牌、窗口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提升当地教育整体水平。

  (三)加快广州教育城建设,带动职业教育水平提高。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广州教育城的总体部署,为有效服务增城副中心和东部山水新城新型城市化发展,按照推动专业相近的中高职院校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高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一批市属优质、特色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分期、分批迁建到教育城,尽快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质服务的广州教育城。同时,立足区域交通枢纽、大宗物流、重型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的定位,将教育城打造成体现国家中心城市水平、符合新型城市化要求的教育高地,进一步带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区域城市功能。

  (四)建立教育国际合作试验区,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以教育部与广州市共建“亚太教育交流与合作广州机制”为契机,搭建广州和亚太国家(地区)及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等方面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探索形成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州特色和广州机制,全面提升广州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区和基地建设为契机,通过“133工程”(即1个平台、3个试验区、3个基地)大力提升我市在广东乃至全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以南沙新区和中新知识城为战略性支撑平台,建设广州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南沙新区和中新知识城在推进教育国际化、教育改革与知识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等境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对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促进作用,探索举办中外合作基础教育机构、粤港澳教育培训基地和国际学校的新路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格局。

  (五)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特殊教育文件要求,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6年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分别建设至少1所符合国家标准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积极鼓励都会区特殊教育学校(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市康复实验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办学,帮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使其成为本区域特殊教育的实验基地、指导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六)继续深化“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第二期“百校扶百校”帮扶工作,通过互派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职,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组织都会区的优质品牌学校对口帮扶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相对薄弱的学校,帮助其加强软件建设,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发现、整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从而促进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七)依托名校长、名教师培养等工程,不断提升校长、教师队伍水平。实施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着力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培育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家成长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广州卓越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以及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理论知识、高超教学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处于领军地位和发挥示范作用的教育专家和名教师。

  (八)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资源共享。针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需求,探索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基本均衡、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广泛覆盖、优质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模式。继续加强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的融入性应用,通过资源配送、送教到镇、师资培训、结对帮扶、专题研究、技术支持等帮扶措施,使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广大师生能够享受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九)以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为契机,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战略部署为引领,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切实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职责,对照“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指标体系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找差距、促整改,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优质、多元发展,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打造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格局。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在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各有关单位和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市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按规定解决相关教师人员编制问题,市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安排相关工作所需经费,市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负责协调有关用地规划、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房屋确权等政策层面的问题。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政府是做大做强本地基础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科学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落实各项保障条件。都会区所在区政府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市的统一安排,落实相关措施,积极主动做好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辐射带动工作。

  (二)经费保障。

  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在安排教育经费时,要优先确保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资金需求,重点用于新校建设、帮扶带动、扶持优质民办学校等。

  (三)用地保障。

  科学规划,确保新建学校的用地需求。结合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划,落实新建学校的选址、用地指标和规划控制,开通新建学校征地、建设等绿色通道。

  (四)人力保障。

  按规定标准科学合理核定教师编制,确保辐射带动工作有足够的人力保障。一是合理配置都会区名校本部的校长和教师编制名额,缓解名校因合作帮扶、新建分校输出校长、教师而造成的师资数量紧张,确保校本部教育教学质量不受影响,提升名校辐射带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二是配齐配足都会区名校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建公办学校的人员编制,确保教育教学需求。三是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要按规定标准适当增加教师编制,确保学校在派出校长和教师到都会区名校接受培训、跟岗学习时,正常的教育教学运转不受影响。

  (五)制度保障。

  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我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考核内容,全面评估考核各区(县级市)和市有关部门相关工作情况,督促各区(县级市)和市有关部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