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社保服务

天河康园服务中心成残疾人“阳光家园”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17-01-13
来源:南方日报

学员手工艺品成为“抢手货”,社区贫困家庭在端午节吃到学员亲手包的粽子,学员系列画作创意无穷……在天河区康园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园中心”),学员的康复和进步,都离不开这里的创新创意工疗服务。

康园中心是天河区残联直接管理下的民办非企公益AAA等级社会组织,是该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其在辖区内各街道工疗站推广实施“五疗—教育—训练”的康复训练模式(工疗、娱疗、体疗、康疗、药疗、教育宣传、技能训练),让残疾人更好康复并适应社会。

此外,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上,天河区残联一直推行“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创新服务模式,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作为天河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不仅定期对康复师进行康复技术的培训,还为重度残疾的残疾人进行上门康复指导。截至去年底,天河区共建立社区康复站21个,其中,康复站服务人数为377人,居家康复训练人数为223人。

“五疗+实操”学员手工艺品受市民追捧

“这真的是工疗站学员做的吗?他们真厉害!”在天河区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善行献爱,传递梦想”爱心关怀主题活动上,参观人员在沙东工疗站内对着学员们的作品发出惊叹。

这并不是残疾人的手工艺品第一次受到称赞。从2014年起,康园中心已经连续3年参加天河花市残疾人手工工艺品展示活动,学员在现场教市民制作手工艺品,受到市民的赞赏。

手工制作是康园中心学员工疗训练的一项,通过制作不同的手工工艺品,提高学员的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和社交等能力。而康园中心也特意保留了学员最初的“丑”作品,尽管颜色搭配不好,整体造型差,但这些作品记录了学员们一路以来的努力,受赞美的作品都是从这些“丑”作品中蜕变而来的。

“五疗+创新”创意课程展示学员奇思妙想

将心爱之人所送的花进行装裱,铭刻与恋人“相遇”的梦幻场景。用粉红色的花朵折成心形的花枝,纪念与丈夫“相恋”时的甜蜜。用60颗开心果壳,象征着期待与太太携手度过“相爱”60年的愿望……一组以“相遇、相恋、相爱”为主题的果壳画,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恋人相识相知的三个阶段,而这组作品也是康园中心学员在手工课上的创意作品。

康园中心注重教育,更注重创新。站内的课程内容结合体育锻炼、文化课、娱乐、手工等课程,进行情景教育和情景训练,将抽象的训练理念糅入具体形象的大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与手工活动,提高学员参与社会的自我存在感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学员融入社区,走向社会。

2014年,“天河区康园工疗服务”项目被选定为广州市社工委社会创新十大共建项目之一。

“五疗+教育”学员从受助到回馈社会

元旦,为街道环卫工人送上亲手制作的烘焙点心;寒冬,为过往的路人送上温热的姜汤;元宵,为社区独居老人送上与家属一起包的姜汁汤圆;端午,邀请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并为社区贫困家庭送粽子……天河区残联和康园服务中心组织学员在各大节日为社会奉献出了他们的一份力。

一直以来,工疗站的残疾人被外界认为只能是受助者,是社会的负担。康园中心结合本土化的需求,打破传统工疗的方式,以学员的需求和能力为主,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康复训练。通过工疗站多年的工疗训练,工疗站的学员开始从“手心向上”的单纯接受到“手心向下”的回馈的转变。

2014年底,康园中心被省残联授予“残疾人之家”称号。2015年,康园中心根据社区心智障碍者的实际需求开展的“扬帆行动”残疾人支持性就业项目,获广州市第二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优秀项目。

相关附件
相关内容
政府网站找错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