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农民技术工人期盼提升待遇,终将在未来五年梦想成真。“十三五”规划《建议》给亿万农民工送来一份沉甸甸的大礼就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自2004年起,东南沿海地区工厂开始出现了“民工荒”问题,其实质就是“技工荒”,暴露出技术工人待遇问题。如今,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进程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把自己看成“准城里人”,希望在择业就业、工资待遇、公民权利、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同城同待遇,他们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
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是解决“技工荒”的关键
尽管技术工人的待遇在不断提高,但是招收技术工人特别高是技能工人仍然困难。在我国,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低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劳务市场技术工人十分缺乏;另一方面,技术工人待遇低,使得大量的技术工人流失,甚至流向国外劳务市场。“技工荒”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农民工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工资低、条件差,劳动累,生活苦”。当前,企业工人培训和技工教育缺乏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人们不愿意当工人,不愿意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进而不愿意接受技能培训。因此,必须着力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待遇,通过提高收入,进而发挥稳定和高质量的就业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提升工人专业技能,创新工会+企业+社会组织联动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工人待遇问题。
培训技术型农民工是工会服务的重要任务
提升农民工待遇的基础在于技术。因此,培训技术型农民工将成为工会和企业服务的重要任务,各级工会要为培训技术型农民工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也是解决农民工维权的关键所在。让农民工一技在手,待遇无忧。第一,培训类型多元化。根据农民工的基础和特长,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如初级技术培训班、中级技术培训班和高级技术培训班等;对有一技之长的做到重点培训,使之技术再提高。第二,培训内容具体化。不同企业、不同生产领域其所需要的技术不同,如焊工、电工、钳工、建筑、电脑、服装设计、酒店服务、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培训内容应有不同。第三,培训形式多样化。农民工技能培训既有“速成”式短训班,又有“系统”式长期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取自愿报名,基层工会推荐,社会服务组织培训模式;根据农民工流动性特点,创新农民工移动课堂,农民工随到随学,采取培训项目自选方式,使受训的农民工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
为切实提高农民工在城镇务工实用技术水平,工会要积极开展“融入城镇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融入城镇“补技术之课”。通过社会组织举办的“阳光工程”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开设诸如焊工、电工、酒店服务、社区服务、服装设计等适应用工市场需要的多元化、多类型、多形式的技术型农民工培训,从而形成支持、培训、提升、使用、保障等一整套长效机制。经过培训,有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可以由原来的企业选员工变成员工选企业,农民工的权利在技能提升中得到维护,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在技能提升中得到提高。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确保技术工人待遇的根本
政府要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建立高技能专业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第一,完善公平就业制度。用人单位公开招聘制度要注重技术工人待遇,使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职业来获得相应的报酬,让每个人都有通过努力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第二,完善企业培训制度。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技能培训责任,通过各级工会督促企业足额提取技能培训经费,高度重视一线职工技能培训工作。第三,完善技能鉴定制度。落实职工培训、职工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对于履行职工培训和提升职工待遇较好的企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第四,完善技能工人激励机制。要从评价、竞赛、表彰和激励等方面营造一种氛围,形成地方政府统筹推进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局面。在评价方面,初步建立了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在竞赛方面,初步形成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大型企业技能竞赛为龙头与中小企业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在表彰激励方面,通过开展工人技能人才表彰活动,将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津贴范围;鼓励企业把员工的技能水平、实际贡献和待遇挂钩,建立培训、考核、使用与保障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