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工作是落实中央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2024年,广州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处先后赴7个涉农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开展实地督导调研、指导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45家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其中,区级人才驿站11家,镇级人才驿站34家,较上年新增2家区级驿站和10家镇级驿站。全年共举办296场人才招聘、政策宣讲等人才交流活动,吸引41,862名乡村人才参与,开展乡村人才技能培训达84,599人次,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人才驿站搭台引智助力绿色农业产业振兴,激活乡村“绿色引擎”
番禺区人才驿站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大学城“智核”优势,以“科研+人才”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区内民营企业海大集团成功设立农业科学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该站博士后、水产养殖行业带头人王健博士团队创建的饵料品牌和发酵功能软颗粒产品,有效保障了后期养殖成功率,打破了国外在高端苗料制造技术上的长期封锁,使养殖产量提高10%,成功率提升5%,并减少了对传统抗生素药物的依赖,有力促进了餐桌健康安全。
花都区人才驿站将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库,提供安家费、交通、医疗、教育等优惠待遇。区内渔业“领头雁”卢照辉推行绿色养殖技术,改造超千亩鱼塘,使亩产量提升至传统技术的6-7倍,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20-30%。蓝莓栽培技术带头人钟宗英研发的“花芝蓝”系列产品填补了广州高端蓝莓产业空白,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蓝莓的2倍,为花都区大规模蓝莓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全区新增5000多亩蓝莓生产基地。
人才驿站集聚专家团队助力科技兴农富农,构建农业“智慧核心”
白云区人才驿站依托区供销社整合办公、服务、政务、帮扶、培训、展览六大功能,积极统筹各方资源,组建包含57名涉农领域专家和技术骨干的乡村振兴智囊团。驿站按照“一镇一专家团队、一村一专家教授”的标准,为镇村提供发展规划和决策咨询服务。同时,驿站举办农产品电商直播、粤菜师傅黄皮宴、黄皮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水稻单产提升技术等培训班,累计参与人数超4096人次。
南沙区人才驿站设立广东省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南沙),引进谢骏等9名水产养殖专家。依托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及省、市农科院,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介与现场观摩活动35场次,线上直播观看超2000人、线下技术帮扶人次超过1000人,做优做强“南沙青蟹”“万顷沙番石榴”“南沙鲜鲩”等南沙特色农产品。
人才驿站加强人才培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绘就生活“多彩画卷”
增城区人才驿站与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在朱村街丹邱村共建区首个“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发动区内60名相关从业人员报名建筑乡村工匠建筑美化培训班,有效帮助美化乡村建筑风貌、改善乡村居住环境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
从化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加强政策宣导,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工学一体、企校双制”协同培养模式,着力培育乡村人才“生力军”。区内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联合多家企业开展木工、车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精准培训,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2023-2024年度,全区完成3家企业604人学徒制备案,累计发放培训补贴415.255万元,惠及18家企业、1398名学员,形成了人才增值与企业增效的双赢格局,显著提升区域产业人才专业素养。
人才驿站深化对口帮扶优化人才服务,促进人才“近悦远来”
黄埔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对贵州三个县开展职业技能对口帮扶,累计举办36期技能培训,培训1683人次,其中脱贫人口810人次。积极引进青年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兑现新入户奖励1092人次,金额达3000万元。在170个社区村居提供社保自助办、导办、柜台办等“镇村通”便捷服务,与农商银行合作建设社银合作示范点,实现“金融+社保”一站式办理。南沙建立人才卡线上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政务办理、子女教育、人才安居、创业扶持等53项人才服务。
2025年,广州市人社局将继续指导各区各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加强人才交流,着力营造乡村人才“近悦远来”最优生态,不断激发人才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