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公用事业

广州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城市紫线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纳入城市紫线

  • 听全文
  • 2024-09-23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每到节假日,一批批游客到访羊城,在村陌古道、大街小巷中触摸历史和文脉,在主题乐园、商业中心体验欢畅与热情,广州以其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独特魅力成为“顶流之城”。

  广州,地处五岭之南、珠水之北,屹立两千多年,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岭南首府到通江达海的国际大都会,一直以来广州引领时代创新发展的历史基因不曾改变。

  面向2035年,广州将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构建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规划建设,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母港、世界岭南文化中心和粤人精神原乡、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和红色精神发扬地、中国改革开放文化窗口。

市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

  彰显历史厚度 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广州高质量发展的不竭之源。面向2035,广州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构建市域历史文化风貌整体格局。塑造珠江文化带、流溪河文化带,提升中心城区和九个魅力景观区,整体保护白云山、莲花山等自然和人文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珠江文化带北起西航道石门、南至狮子洋虎门,长达110公里,串联虎门海防遗存、莲花山、长洲岛、历史城区、石门古港口等重要文化景观节点,统筹珠江两岸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布局,推动珠江从生产通道向多元活力廊道的转变。流溪河文化带北起从化区吕田镇,南至西航道石门,保护沿河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岭南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其作为历史重要商贸运输通廊的文化价值,实现从单一的环境治理转变为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保护发展模式,形成见山见水见乡愁的魅力文化廊道。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街巷(含骑楼街);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改革开放优秀建筑;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历史名园、南粤古驿道、特色文化遗产路径,工业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务遗产、海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

  坚持以用促保 让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为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撑。面向2035年,广州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创新路径,促进遗产传承利用,让历史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提升和整体复兴。保护20.39平方千米的历史城区,保护千百年来延续的云山珠水的山水格局,保护“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的文化景观。全面提升历史城区功能品质,复兴城市传统中轴线,推进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持续推进城市文化地标及周边环境的品质提升,激活文化空间。推动历史城区整体复兴和功能重组,加快传统商贸产业升级。加快实施精细化、品质化行动计划,改善人居环境。

  挖掘名镇名村传统营建智慧和文化价值。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价值,加大保护利用力度,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补齐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保护和渐进式更新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26片历史文化街区遗产真实性、历史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适当引入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激活历史空间活力,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

  多种形式促进文物和历史建筑活起来。持续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制度和路径创新,分类管控引导历史建筑,多种途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积极探索出台历史建筑金融扶持政策,支持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购买、租赁、投资经营、产权置换、认养、捐赠等形式积极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擦亮文化品牌 激活城市文化新价值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让城市更美好。擦亮城市文化品牌,才能讲好广州故事。面向2035年,广州将擦亮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品牌,传承城市文脉,发展文化产业,激活城市文化新价值。

  擦亮四大文化品牌。弘扬红色文化,建设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和革命文物保护工程,连片打造革命史迹主题区域、红色文化体验街区、红色文化地标。传承岭南文化,以传统城市中轴线和珠江前航道为核心,建设广州岭南文化中心。擦亮海丝文化名片,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文化区域,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开发传播,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旅路径,加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考古与研究的国际合作。推动创新文化发展,打造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广州国际创新节、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

  推动非遗系统化传习展示和融入生活。建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结合戏剧、方言、音乐、工艺美术等岭南文化的保护传承建设重大文化设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促进与文旅、商业、教育等行业结合,加强开展非遗宣传与对外交流,鼓励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开展文化活动。

  广州2035·老城复兴

  ——坚守历史文化保护底线。面向2035年,广州划定了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城市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各类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纳入城市紫线。

  ——推动工业遗产注入新功能焕发新魅力。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故事的挖掘,推进工业遗产普查认定,明确工业遗产保护要求。鼓励开展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依托资源密集、规模较大、保护发展情况较好的工业遗产园区,建设文化创新创意基地,将工业遗产打造为集公共服务、文化创意、科研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空间,使工业遗产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加快盘活珠江两岸的工业遗产,提升滨水空间品质。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