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广州中小学通过情境入课堂等做法创新思政课堂教学 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 听全文
  • 2019-03-2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东川路小学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开笔礼活动。(资料图片)

东川路小学举行一年级新生入学开笔礼活动。(资料图片)

3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州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记者了解到,广州多所中小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政教师们自觉做 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开设思政校本课程大受欢迎

“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之后,咱们政治科组的老师都挺兴奋的。这些年,省实政治科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社会实践全过程,校园文化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级教师、广东省政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实验中学政治科科组长阳珂说。为了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科组老师会不定期召开分享会,互相交流学习、教课、读书的心得。在课堂上,老师们坚持用最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例如,用大量材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40周年的壮阔航程。“我们会截取《辉煌中国》中的很多片段,让学生们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学生们看了以后都觉得很震撼、很感动。”阳珂说。除此以外,政治课上老师还会和学生们一起解读十九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开展走进两会、走近民生等一系列的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除了常规课程,省实政治科组老师还纷纷开设了校本课程。以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有影响力的模拟政协为例,学生们当起了“政协小委员”,走进社会、调查民生,把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学生“提案”。省实“小委员们”撰写的“提案”,连续四年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取得佳绩。其中《关于急救设施和急救教育的推广普及的提案》不仅被提交到了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更是推动了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的普及。2018年,政治科组又新开设了《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门校本课程,把党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我们政治科组一直强调老师们要有情怀,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思想政治课的老师也是德育战线的主力军,大部分老师都承担着班主任,级长,德育处、学生处主任的任务,与学生日常交流也特别多,必须做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阳珂说,省实的思政课老师始终坚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认真上课、服从安排、互相帮助。哪位老师生病了、有事,其他老师一定二话不说顶上代课。认真辅导学生、一心热爱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把具体情境引入思政课堂

不久前,执信中学初中部举办了一个手抄报展览。孩子们利用寒假回到家乡,或者在广州自己居住的社区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情况,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真真切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国家更加富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内心的获得感、认同感自然而然生成了。”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执信中学政治科组长洪少帆说,学生一步步思考、自己得出的结论,比老师直接告诉结论,理解要深刻得多。

将社会情境引入课堂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执信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情境设置方面,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初一更注重爱国、文明、和谐、友善;初二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侧重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初三面临中考、升学、立志,重点讲富强、民主、诚信;高一开始学习经济,会渗透敬业、诚信、法治;高二、高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课堂综合性探讨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校园里落地,不能靠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掰开揉碎,一点点地渗透到每一个年级、每一节课堂里,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洪少帆说。

在洪少帆看来,课堂引入的情境和设置的问题导向非常重要。“思政教育其实也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一个过程: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走好自己的路,找到自我和集体的平衡点,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思政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洪少帆说。

将思政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前面有障碍物,慢一点。”在东川路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友爱残疾人》这一节课上,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角色模拟体验。有的孩子蒙上眼睛、有的孩子腿缩起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从教室的这头走到那头。教导处主任招老师告诉记者,把角色模拟体验融进道德与法治课堂,能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学习体验。面对一些身体上存在不方便的同学,即使不是自己班上的,东川学子们也会热情地伸出友爱的双手。

在思政教育中,东川路小学非常注重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本土资源与品德教学的融合。例如,在四年级的《乡风乡俗》中,老师会借助视频,让学生们观看广州茶楼百态,并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平日里喝早茶的感受,讨论正确的喝早茶的方式。在充满了地方文化色彩的课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亲情、友情的维系以及文明社交的方式。“很多书本内容,我们不是学完就过了,而是延伸到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招老师说。

与此同时,东川路小学还注重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五年级下学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例,在这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中,季羡林先生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在这节课中,语文老师会渗透“无私奉献”的教育,引导孩子们讨论,在家里、在学校有没有做过无私奉献的好人好事。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