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南沙区民政局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交流会在创享湾举行。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百余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机构的代表齐聚南沙,交流分享大湾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创新经验,探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对促进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的积极功效,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示范机制建设,推动“一老一小”社会服务专业化发展。
活动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组织合作发展中心下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专项工作组正式揭牌成立。
该工作组将依托省市区三级民政部门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进一步推动湾区社会服务融合、组织合作,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和互动机制。
据了解,该工作组将设立组长单位和参与单位,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担任组长,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会长潘志明担任联席组长。
作为工作组组长,王振耀对工作组的目标定位、工作规划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工作组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行动。我们需要找到‘善’的关键环节,将积极要素融合起来,但融合需要智慧、沟通和创新,我们诚邀各社会组织参与制定更具体的计划。”王振耀表示,工作组未来的目标是创建一个东西方文明结合的亚洲核心区“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型,为中国和世界社会服务业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福利(一老一小)公益创新示范点”授牌仪式。
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为南沙街道海庭社区、港湾街道海湾社区、横沥镇七一村三个创新示范点代表授牌,鼓励他们打造出南沙“一老一小”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在基层最后一公里的融合和创新。
本次活动由一场主会议和三场圆桌分会议构成,主要围绕“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跨境养老服务、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暨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开展对话讨论。
在主会议环节,来自香港、澳门、深圳、佛山和广州南沙五地的代表分别进行“一老一小”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经验分享,共同探讨有效的社会服务发展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对粤港澳大湾区九大城市和港澳特区之间的社会服务领域合作模式以及香港社会服务平台融合服务进行了介绍。
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会长潘志明以中枢型社会组织——明爱为例,阐释了澳门社会组织如何在一老一小服务中发挥作用。
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介绍了深圳市“美好家园共建计划”项目总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分享了佛山市“和乐颐年”医养结合创新项目经验。
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简要介绍了南沙区在社会福利和公益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南沙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南沙)社会组织合作创新基地功能,构建和完善“一基地”“一网络”“一论坛”“一中心”“一基金”的“五个一”运作模式,持续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服务机构加强多元合作与分享交流,在“一老一小”等社会服务领域,开展了先行先试、积极创新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南沙已链接和整合多元资源,设立了“湾社通”青创、科创、文创汇客厅,通过聚焦重要产业或领域打造社会组织专属合作交流空间,推动专业领域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和发挥服务专业领域发展的重大功效。二是深入推进优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打造了“街坊之家”和“邻里服务点”——“一老一小”融合服务的空间载体,目前已建成1个区级街坊之家、9个镇街级街坊之家和85个邻里服务点,形成了富有南沙特色的融合社会服务模式。三是推动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香港安老服务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汇聚了65家在内地及港澳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南沙“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四是开展了“湾社同行”系列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示范项目,面向大湾区服务机构招募和培训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开展了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共吸引36家机构在社区公益服务、社区居民参与和社区融合发展等三个方面申报公益项目,推进孵化培育从事“一老一小”社会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实现“一老一小”社会服务在基层村居的巩固强化和质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