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演边改不断提升 话剧《陈复》3.0版好评如潮
图为话剧《陈复》3.0版剧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复从家里冲出去、以身赴险的那一瞬间,其使命感让我感动。”“陈复对于我来说,再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是一位值得被铭记和致敬的广州热血青年。”
3月25日—27日,作为“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的重磅剧目,话剧《陈复》3.0版连续在广东艺术剧院精彩呈现。剧场内,革命父子情的碰撞交融、地下斗争的惊心动魄、木棉红下的青春抉择,化作一幕幕直击人心的舞台画卷。
据了解,自去年木棉花开的时节推出以来,《陈复》系列(红色短剧+戏剧快闪+舞台大戏)已在广州演出超过30场,许多观众“二刷”“三刷”,见证了该剧“从小剧到大剧”逐步提升的发展历程。据悉,话剧《陈复》将于4月14日—18日开启第四轮公演。
陈复,字志复,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之子,1907年生于广州。他自幼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后投身革命,25岁英勇就义。陈树人哀悼儿子的《哭子复》诗八首,寄托着一位父亲远超舐犊之情的敬佩——“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
《陈复》3.0版中,陈复与陈树人的四场父子戏,层层递进,演绎出革命时期的中国式父子关系。全剧尾声,当陈树人听闻儿子牺牲噩耗,颤抖着抚摸儿子遗物,以《为陈复惨被掳杀报告书》一文痛斥反动当局,悲痛挥毫写下《哭子复》诗八首。父子二人“志在复兴”的殊途同归,成为全剧情感浓度最高的“泪点”。
该剧党史顾问、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曾庆榴表示:“‘革命至情能似此,已非吾子是吾师’。整个戏突出了父子这条线,将父子之情升华为同志之情。”
“很有广州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舞台设计上,3.0版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陈树人名作融入舞台。在光影变幻流转下,《岭南春色》中的木棉树随剧情生长,从幼苗到参天巨树,最终化作漫天红棉洒落;《秋枝群雀》中的雀群投影,六只整齐立枝头,其一欲振翅九霄,暗喻陈复为了理想信念视生死于度外的勇气和决心。当陈复高呼“赤旗终将换日月”英勇就义时,屏幕上溅开的血迹与木棉花瓣交融,极具视觉冲击力。
此外,舞台细节亦暗藏“广府密码”:茶楼的满洲窗、街头的“飞机榄”、远处传来的粤剧粤曲、樗园庭院的芭蕉和墨兰……编织成一幅岭南生活画卷,将观众瞬间拉入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城。
话剧《陈复》引发好评如潮。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倪惠英表示:“话剧《陈复》结构紧凑,开场即营造出谍战紧张氛围。该剧从头到尾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成功展现了青年志士的革命激情,对年轻一代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一级编剧练行村表示:“剧情紧凑流畅,演员情感充沛;融入的岭南画派作品、红棉意象,很有广州特色,作为革命题材话剧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3月25日,已经是“二刷”该剧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学生小洪表示:“三月初看过,今天是第二次观演。很感动,舞美和音乐都很棒。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细节。舞台呈现更饱满,父子情更加动人。”
蜕变
从20分钟短剧到90分钟大戏
话剧《陈复》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是广州“红棉剧说”文化品牌的孵化之作,也是探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新模式的有效实践。
陈复的故事最早以红色短剧《哭子复》的形式亮相,是“英雄花开英雄城”2024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的展演节目之一。为了更为全面地讲述陈复革命故事,话剧《陈复》创排,将短剧完善为叙事结构完整精巧、舞美呈现效果更佳的红色题材原创话剧。
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春天,话剧《陈复》以90分钟五幕大戏的全新面貌回归舞台。
红色热土英雄辈出 红色故事启迪后人
在广州这片红色热土上,英雄辈出。近年来,广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多种方式弘扬先烈故事和革命精神,多部舞台作品通过舞台艺术形式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进一步融入城市血脉。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原创话剧《三家巷》改编自欧阳山同名小说,这部充满岭南风情与革命激情的话剧,呈现了100年前广州年轻人的青春热血,也引发了当今年轻人的共鸣。这个春天,话剧《三家巷》启动了珠三角巡演。
同样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的原创话剧《向南,向北》,以香港达德学院这所“红色”大学为题材进行创作,讲述当年华南地区的青年,在黑暗迷茫中寻找方向、从进步青年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过程。3月28日,作为“英雄花开英雄城”的演出剧目,该剧将再度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十三号剧院上演。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原创话剧《钢铁战士》以“人民英雄”麦贤得为原型,艺术呈现了他在1965年“八六”海战中身负重伤后,历经4次脑部手术,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始终坚定信仰信念、坚守英雄荣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用芭蕾语汇讲述红色题材故事,广州芭蕾舞剧院不断探索。芭蕾舞剧《浩然铁军》,讲述了革命伴侣周文雍和陈铁军宁死不屈,在广州红花岗畔英勇就义,谱写生命与爱情绝唱的动人故事。芭蕾舞剧《旗帜》以具体真实的历史人物(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被誉为黄埔四女杰之一的游曦)为主线,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融为一体。该剧成功问鼎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