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次数:
|
1034 |
连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以其幽默、快乐的“肥女”雕塑形象而为公众所熟知。带着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作,他从广州出发走遍全球五大洲,再办百村展“送艺下乡”振兴乡村教育,留下了五年履职路上的得意手笔。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能走过场、摆样子。”展望未来五年,许鸿飞将建言重视艺术家个体价值,为“中国的罗丹”培育发展土壤,用一流的艺术创作搭建起沟通世界的桥梁。
走遍世界
“肥女”从广州到全球五大洲
从广州花城广场,到中国美术馆、巴黎卢浮宫、佛罗伦萨美第奇宫、洛杉矶市立大公园等数十个全球文化地标,许鸿飞“肥女”系列雕塑作品都以其憨态可掬的艺术形象,同时赢得评论界和民间公众的肯定与喜爱。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任期内,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开遍全球五大洲几十个国家,46场展览走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身边,吸引各地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触摸、留影、临摹,使他的代表作“肥女”形成一个独具符号意义的中国当代艺术IP。
“幽默、快乐,是世界通行的语言。”许鸿飞说,在一些西方人心目中,中国人是含蓄、内敛甚至有些严肃的,而“肥女”中传递的幽默、快乐和爱,让人有亲近感。他“希望用‘肥女’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阳光、自信、幸福和快乐的一面”。
“肥女”传递的快乐,也成为中国艺术走向国际的通行证。在国外的巡展每每引起轰动,许鸿飞被频繁地“请出去”。2022年春节,一场名为“你好,虎年”的展览让广州和西班牙萨拉曼卡再度牵手。西班牙媒体在报道中评价:“用幽默冲淡疫情的影响。”
房间里,挂着一个写下“萨拉曼卡市政府、萨拉曼卡市市长卡洛斯·加西亚·卡尔巴约对许鸿飞大师给予萨拉曼卡市的慷慨、爱和承诺,以及他无价和无私的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的勋章。荣誉背后是一段连续四年越洋共度中国新春的两国友谊佳话。
负起对外交流的使命,带着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留下了许鸿飞在过去五年履职路上最深的足迹。
振兴乡村
雕塑艺术百村展“送艺下乡”
“我调研了很多乡村,发现乡村建设得非常好,硬件和各方面都不错,但我还是感觉要有文化艺术助推,来融入乡村的发展。”受国家发展的感召,在近年部分世界巡展因疫情延期的同时,许鸿飞没有闲着,转而将视野投向了广阔的乡村。
以雕塑艺术家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双重身份,许鸿飞深入关注乡村文化,致力于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过去几年,他分别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用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创新解法》《送艺下乡贡献文化力量,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等提案,为新时期乡村美育发声。他呼吁更多艺术家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以文化艺术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是我艺术生涯的出发点。”许鸿飞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基层、来源于这片土地和可爱的人民,用雕塑作品赋能乡村振兴就成了他这几年的提案重点。对村民而言,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大型雕塑展的机会不多。他便把一批批去过五大洲的作品运到乡村,在村口榕树下、在田间地头上出现,让艺术用一种零距离、接地气、生活化的形式亲近村民,“大家都很喜欢。”
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瑶寨、重庆市璧山区……全国60多处乡村,20多站巡展,雕塑艺术百村展“送艺下乡”还在路上。在许鸿飞的理想中,雕塑作品在乡村生活的扎根中形成共鸣,能启发当地美育、启迪更多的孩子,吸引他们认识艺术、向往艺术。
许鸿飞说, 下一站海外巡展,许鸿飞打算带上展现乡村美好生活的新作品,让世界认识当代中国乡村新风貌,“作为全国两会相关提案的案例实践和延续”。
思考:
文化走出去不能走过场、摆样子
回顾过去五年履职路,许鸿飞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结合自身开展文化活动所积累的经验素材,持续为对外文化交流与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共提出个人提案6件、集体提案16件。
“提起罗丹,大家都知道是法国的,草间弥生,文艺爱好者就能说出日本,可当你问欧洲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名字,多数人还真说不出来。我们需要能代表中国的罗丹和草间弥生,一个个能登上世界艺术舞台的艺术家名字。”谈及未来履职建言的方向,许鸿飞流露出一个艺术先行者的紧迫感。他希望通过全国政协汇聚智慧的平台,提出建议:“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能走过场、摆样子。在群体交流之外,更要重视艺术家个体的价值。”
记者手记:
既专心本业创作,也洞察时代脉搏
许鸿飞的工作室“石磨坊”,位于海珠区闹市中的宁静一隅。在负一层半密闭作坊埋首创作之余,楼上展示厅每天访客不绝,让他两耳常闻窗外事,灵感如泉涌。
受访期间,谈及横跨文化教育、社会民生、国际交往等种种议题,许鸿飞都能提出超出专业、时空的个人思考。“大事不缺席”,是他在艺术创作和参政议政职责之间的结合点;“发挥人民政协优势作用,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则让他从近年的履职工作中,找到未来创作的新方向。
既要专心本业创作,也要洞察时代脉搏——这是对艺术家和政协委员面对的共同考题。人们期待着许鸿飞在下一个五年的履职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