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史学习教育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100周年仪式7月3日举行
  • 听全文
  • 2024-07-03 09:55:38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百年前今天首届农讲所开学

  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学。

  从1924年到1926年,广州农讲所共举办六届,培育出了大批农民运动指导人才。他们毕业后,更是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为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100周年。7月3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100周年仪式举行。农讲所教员、学员的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先辈曾经问学的红棉树下相聚,重温历史,共话未来。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农讲所纪念馆”)还将陆续推出“寻红记”之农讲所纪念馆科学与人文系列研学课程、《鲲鹏激浪》原创精品广播剧等活动,让广州农讲所的红色印记传播得更广、更远。

  100年,整整一个世纪。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还是忘不了广州农讲所?记者独家专访了农讲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黎淑莹,解读广州农讲所的独特意义。

770e55478dcc18286fdc.jpeg

广州农讲所纪念馆红色外墙近日全部焕新升级

  写就百年征程中的重要篇章

  “广州农讲所的创办及开办过程中,对中国农民问题和中国革命问题的理论思考和革命实践,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问题、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艰难探索的一个缩影。农讲所人在革命岁月中作出的牺牲,也是中国共产党用鲜血、力量、英勇写就的百年征程中的重要篇章。”黎淑莹表示,“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我们纪念农讲所创办100周年,正是要从这本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探索中国革命和农民问题的‘教科书’中汲取‘营养’,让广大干部群众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找到‘往哪里去’的路标。”

  黎淑莹表示,广州农讲所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农讲所开辟了新式农民教育道路,创立了农民教育范例,提升了共产党人对新式农民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了新式农民教育理论,为新时代的农民教育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二是农民运动的推动与引领。农讲所培育了大批农民运动指导人才,这些学员奔赴全国各地,仿效广州农讲所的办学模式,举办地方性农讲所和农训班,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他们积极建立农民协会,推动农民运动,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推进机”和“主持各重要农民协会区域的战斗员”,有力推动了各地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民运动高潮的到来。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实践。农讲所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通过比较系统地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苏俄社会革命与建设理论和实践以及关于中国革命特别是农民问题等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思想理论水平。

  四是革命斗争的支持与推动。农讲所师生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高昂的革命斗志,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还促进了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农民问题中心地位思想、农民运动领导权思想等,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初步基础。

  五是革命干部的培养与壮大。农讲所不仅培养了农民运动指导人才,而且为中国革命锻炼和造就了大批干部。这些学员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投身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中,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继续奋斗。

  黎淑莹表示,农讲所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在乡村振兴中也要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强化党建引领、培养专业人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等。

  启动足迹寻访 梳理历史见证

  近几年农讲所纪念馆启动了学员后人寻访、记录以及相关藏品征集的工作。黎淑莹介绍,自2022年启动“历届教员学员足迹寻访项目”以来,农讲所纪念馆工作人员前往北京、陕西、广西、江西、湖南、山东等地,寻访农讲所学员后人,征集农讲所学员工作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口述历史资料,“目前与我馆取得联系,尚未寻访的学员后人大致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南等省市,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寻访力度,由近及远,深耕在学员最集中的广东地区,征集教员、学员物品,收集口述材料,抢救珍贵的革命史料。”

  “我们六届农讲所学员共800余人,目前我馆已联系到的学员后人仅百余人,还有大量的后人等待我们去联系、寻访。我们现在只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她表示。

  黎淑莹还表示,正是在广州农讲所的影响之下,全国各地农讲所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地方性的农讲所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不为人们所知。此次我们的展览‘农讲所和她的时代’,在广泛收集史料、多方实地走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农讲所的开办情况。此外,我们农讲所第一至五届学员主要来自广东省内,他们从农讲所毕业后回到广东各地,组织农民协会,创办农民自卫军。目前广东省内还大量保存着与大革命时期广东农民运动相关的旧址(遗址)。它们是广州农讲所学员对广东农运作出卓越贡献的最好的历史见证。我馆已着手对此进行梳理,目前已整理出106处的简介。”

  加大革命史料的抢救性收集整理

  “农讲所纪念馆有着70多年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11家纪念馆之一。”黎淑莹说,“下一步,我馆将继续加大革命史料的抢救性收集、整理,形成鲜明的文物体系;组建学术委员会,积极发动专业研究人员投入课题研究,带动一批专业干部的成长成才;加大成果的出版及转化运用;加大传播体系的构建和教育功能的发挥。譬如新推出史料汇编、农讲所旧址文物本体的研究,推出针对大中小学生特别是港澳地区学生的系列‘大思政课’等。”

  农讲所凭借独特的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人文景观,受到许多摄影爱好者的追捧。黎淑莹介绍,纪念馆在今年6月入驻“小红书”平台,结合“致敬农讲所百年”的话题,形成纪念馆和观众的互动。

  “总而言之,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深入挖掘自身个性,另外一方面要注重阐释,采取多种形式,打破博物馆边界,以开放、合作的姿态,让更多观众参与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让更丰富的业态进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以‘重建红色文化吸引力’来创新业态。”黎淑莹说,“我们有责任从公共文化的角度去活化、延展农讲所的厚重历史,希望能够做成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以回应当下的新时代。”

  教员学员约1/4牺牲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培养更多的农民运动骨干和领袖,在共产党人的倡议和主持下,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举办了6届。它连同中山大学、黄埔军校、省港罢工委员会被誉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四大革命基地。

  第一届至第二届

  1924年7月3日,第一届农讲所在广州惠州会馆(现越秀南路89号)正式开学,主任是彭湃,录取学员38名,其中女生2名,当中党员或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占20人。经过近50天紧张有序的学习训练,第一届学员于1924年8月21日毕业(毕业者33人)。之后各届农讲所的办学方法、教学内容设置都参照了第一届农讲所的做法。在第一届学员毕业的同一天,第二届农讲所开学典礼举行。主任是罗绮园。

  第三届至第五届

  第三届到第五届农讲所所址迁往中山三路东皋大道1号(现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主任分别是阮啸仙、谭植棠、彭湃。

  第六届

  1926年5月3日,第六届农讲所开学,9月11日毕业。毛泽东任所长,招收全国20个省区的学生共327名,毕业318名。这一届将前五届一直延续的主任制改为所长制,所址在番禺学宫。这也是办学时间最长、招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届。

  农讲所的课程设置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和学习革命理论为主。农讲所的学员毕业后,基本上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多数回到原籍,在各地开展农民运动。

  1925年5月,广东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全省有农会组织的县达22个,有组织的农民达21万人。1926年5月,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有农会组织的县已达61个,有组织的农民达62万人。广东农民运动的发展,为推进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讲所学员既有丰富的农民运动经验,又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在东征、北伐等很多战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许多教员学员参加了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长期的浴血奋战中,农讲所约有1/4的教员和学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牺牲。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