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史学习教育
新青年社广州旧址百年后“再现”
  • 听全文
  • 2025-03-26 10:13:05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打造免费开放、共享使用的新青年创享社

  阳春三月,红棉怒放,作为广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的越秀核心片区范围内再添一处红色场馆。3月25日,位于中山五路昌兴街2号、4号的新青年创享社开放。开放日也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之一。该场馆距离昌兴街26号、28号新青年社旧址约50米,越秀区在全市率先采用原址正常使用、异地策展的方式,以新青年社旧址历史为主题,打造集红色展览、文化体验、创意书咖于一体的新青年创享文化空间。

51b058a1e22068e461f6.jpeg

新青年创享社一楼举办“《新青年》与新青年”常设展览。

  时空对话,沉浸式演绎带来观展新体验

  当天上午,由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越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越秀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主办,高剑父纪念馆、刘岘纪念馆承办的开放日活动在新青年创享社内开展。活动打破传统静态观展的模式,导赏员扮演“时空引路人”的角色,在观众身边将《新青年》的故事娓娓道来,参观期间动态特色表演与非遗体验穿插其中,巧妙串联起空间展览参观路线,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动静交织的沉浸式参观体验。

70a5bf33548f0bfecf39.jpeg

在新青年创享社的“印刷部”,设有盖《新青年》印章的互动体验。

  在一曲优美动听的《如愿》中,活动拉开了序幕,随后演员们以诗朗诵的方式,生动演绎了“李大钊”的《青春》和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掷地有声的诗篇把大家从当下拉回到历史过往,铿锵语调在空间中回荡,百年前中国青年应有的“六条标准”振聋发聩,其精神穿越时空也引起了当下人们的共鸣。越秀区新青年宣讲队员刘昌鑫发出了当下青年的强国之声,朗诵了原创诗文《越秀新青年,有我!》,020赫兹音乐营地的青年歌手献唱一曲《有我》与之呼应。

  创新共享,多功能融合打造活动新场景

  越秀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主任柯林海介绍,创享社一层为常设展览及打卡互动区。常设展“《新青年》与新青年”,通过图文影像与沉浸式场景,还原《新青年》杂志南迁历程,再现《新青年》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深远影响,还设有集章打卡区和场景还原区,增强展陈体验的丰富度。

035565d101a856eeb05f.jpeg

新青年创享社

  二层是临展区及创意书咖区。临展区聚焦先锋主题,定期更新展陈内容,并结合展览开展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目前正在举办的展览是“鲁迅与新青年刘岘暨鲁迅藏刘岘刻印木版年画展”,该展以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为线索,聚焦版画家刘岘的艺术生涯及其与鲁迅的师友之谊,呈现木刻版画“以刀为笔”的革命艺术力量。创意书咖区则融合了阅读、沙龙与轻餐饮,未来将与机团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共享,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宣讲、阅读、讲座、培训、小型文艺展演等,目标成为青年思想引领、精神传承、文化交流的新型文化空间。

  薪火再启,环境提升焕发街区新活力

  昌兴街承载着越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笔,1916年,澳大利亚华侨蔡昌、蔡兴创办大新公司,在这里购置产业,形成服装生产和销售的重地,因此这条街被命名为“昌兴街”。广州近现代革命先进思想的传播与昌兴街也有颇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鲁迅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丁卜书店、中流出版社等多家进步书店和出版社也在此开设。新青年创享社的开放,为这一条充满市井风情的街巷增添了红色与青春的力量,未来将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打卡、参观,追寻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越秀区委宣传部文化发展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化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创新开展传承弘扬活动,我们不遗余力、久久为功。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旧址也将完成修缮和布展,争取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与大家见面。”

  新青年社旧址位于昌兴街26号、28号,是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承载着《新青年》杂志南迁广州传播革命思想的历史记忆。1921年4月,《新青年》编辑部南迁至广州昌兴街。1923年,《新青年》改组成季刊,仍在广州出版,并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发表于季刊创刊号上,一同发表的还有《国际歌》简谱,由此在全国传唱。由于革命运动开展,人手不足,《新青年》最终于1926年停刊。在旧址暂不具备活化利用条件下,越秀区采用“原址挂牌、正常使用、异地策展”的做法,以昌兴街2号、4号为试点,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力量”的模式,打造免费开放、共享使用的新青年创享社。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