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史学习教育
多方参与种质资源保护 广东红树林保护之路越走越宽
  • 听全文
  • 2024-09-24 09:47:51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榄李安家记

  红树林,海岸卫士。近年来,红树植物生态价值深入人心。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期间强调,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一组数据揭示了保护红树植物种质资源的迫切性——我国记录的真红树、半红树植物占全球红树植物种数的42.7%,目前,国内已有半数以上的红树植物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其中,红树林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榄李种群的天然林保存数量正在减少。

  近年,在广东,民间、科研院所等都陆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榄李种质资源保育工作。在惠州市惠东县,科研人员怀着保护乡土树种的朴素愿望,赶在滩涂开发前,将生存在我国大陆最高纬度的野生榄李“抢”回来;在广州,实验室里的研究员本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从自然繁育的角度探索揭开榄李濒危的机制……保护榄李种质资源的工作正在陆续铺开,红树植物的保护道路也将越走越宽。

0fcc69fa19cb1228026a.jpeg

榄李种子

c8e69f4f23f45ada13a4.png23d8052977eb23965dca.jpeg

  定做“搬家”计划 研究团队穿着下水裤踏进淤泥抢救榄李

  旅游季过去后,紧邻惠州市惠东县巽寮度假区的小完山显得有些冷清。在山海交接处,泥沙堆积,连片青绿色的植物静静地生长着。这些便是榄李,为一种真红树植物。2021年,《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榄李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抢救保护修复,惠东是我国大陆发现野生榄李最北的位置。

  8月底,榄李正逢花果季。记者随着惠州学院高级工程师郑洲翔博士来到位于小完山山脚下的红树林育苗基地寻访榄李。眼前是大片大片的青绿色,在墨绿色的山间颇为耀眼。郑洲翔指引记者留意藏于枝叶间的白色小花、青绿色的果实。再过些日子,果子成熟,会自然脱落进土里,当种子萌发,并完全冲破果皮,一段新的生命历程将会发生。

  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榄李,郑洲翔满怀欣慰,这可是她十余年前“抢救”回来的。

15798b1673f6a83f7da2.jpeg

郑洲翔博士在惠东红树林育苗基地查看曾经和同事们一起种下的榄李。

  2010年上半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廖宝文在惠东县平海镇和港口镇交界处意外发现,路边的鱼塘和田垄上有成片或散生的榄李。“榄李在湛江才有,为何在比湛江高了两个纬度的地方有成片分布?”廖宝文分析,这可能与当地的气温尤其是极端低温较高有关。港口镇位于伸入海域、三面环海的狭长地块,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极端低温与湛江的极端低温相当;另外,盐度高、潮滩土质硬实也是适合榄李生长的原因之一。

  野生榄李首次在惠东县被发现,当地的林业部门迅速重视起来。郑洲翔当时是惠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主要负责本地树木的保育。出于对乡土树种保护的初心,她联动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一起开展了保育工作。“我们这里是很多红树植物分布的最北端,过了惠东县,很多品种都没有了。另外,榄李是惠东乡土红树植物,我们一定要保护它。”

  2013年,野生榄李被发现的区域面临开发。郑洲翔着急地赶去“抢救”榄李。8月的惠东炎热非常,顶着烈日,赶在滩涂被填埋之前,郑洲翔和团队穿着下水裤来到长满榄李的滩涂边,踩进浅水没过的淤泥里捞果子,“那时还有一大片榄李,长得很漂亮,我们拿着网兜在水里兜掉下来的果,可以兜到一大桶。”

d3cd71ce600ce1dc59a0.jpeg

2013年,科研人员走到浅滩中打捞榄李种子。

  果实被送到了小完山的红树林育苗基地。当年8月撒下果实,历经了一个冬季休眠期,来年4月,果实萌芽。

  在萌芽后,问题来了,不少果实在长芽后根部出现软腐。技术人员对土壤和果实消毒处理,之后放进育苗袋里育苗,改善了根部软腐的问题。育苗袋经过特殊设计,可连袋移植到土壤中,经过这样的育苗过程,榄李被成功移植。整个培育过程花了两年时间,育出的10000多株苗成活了2000多株。

  育出来的苗一批来到盐洲大桥一侧,一批留在了育苗基地的滩涂里。长在盐洲大桥底下的苗起初长得不错,但几年后就不见踪影了,“当地还引种了其他红树植物,与榄李形成竞争,而榄李又是慢生种,最终没能生存下来。”郑洲翔说。而在基地滩涂里的那一批苗长势不错,郑洲翔分析,对红树植物而言,良好的生长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可喜的是,在育苗基地里的榄李顺利长成群落的同时,惠东县林业局近年又在考洲洋边的盐田上寻到了一些野生榄李,这些都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以及探讨扩繁等技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破解“安家”难题 果实剪一个口 种子萌发率达九成

  惠州市之外,近些年,位于广州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里,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到榄李的育种问题。他们将种子采回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试图揭开其濒危机制,为保护行动提供理论支撑。

  大部分关于红树林的学术研究都是近二十余年发展起来的。如今,关注红树林领域的科研团队不在少数,但多数集中在红树植物生态效应的研究,较少有人关注到它的育种。

  “任何植物,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的目的是保护人类。”约5年前,该所研究员黄烈健开始涉猎榄李的育种研究。

  榄李的天然林下更新速度慢、更新困难,目前的保存数量正在减少。黄烈健发现,除了环境变化等外界因素外,榄李自身也存在缺陷。比如,它的种群数量少、规模小,有性繁殖过程存在障碍(如传粉率低、种子萌发或成苗难),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其濒危的重要原因。

  他解释道:“榄李生长在海边,海边风大,依靠鸟类、昆虫去传粉效果很差。它要靠自己传粉,海风吹拂,可能使它的粉落到柱头上,但也有可能将它吹走。我们看它结了一串串果实,但自然掉进海水里之后,几万颗种子仅仅几颗可以萌发,萌发率接近零。”此外,榄李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还要承受野外动物啃食、海浪冲击等影响,小小的榄李在繁育过程中承受了颇多不为人知的“生命之重”。

  在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黄烈健等人主要对引种的榄李进行野外观察,并开展花粉活力测定、柱头可授性测定、人工授粉等相关实验。经过屡次实验,他们发现了提高榄李果实萌发率的方法。“种子被果实包裹,萌发不容易。我们做了种子萌芽实验,按照30天统计,人工把果实剪开一个口,种子的萌发率达到90%以上。”从概率极低,到90%的种子能孕育新生命,榄李越过了生命萌发最重要的一道难关。

  萌芽后,榄李就进入了新苗成长的阶段。

  这个过程也不容易。无瓣海桑、互花米草等外来者的入侵同样考验着榄李的生长能力。“外来树种往往压制榄李的生长空间,让其慢慢走向死亡。这时,我们就要采取人工清理等方式,为榄李的繁育营造更合适的空间。”黄烈健表示。

  随着研究的深入,黄烈健还有更重要的发现——榄李苗的生长与海水表层温度的相关性显著。“榄李苗的适生性随着海水表层温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当海水表层温度超过28.29℃后,榄李苗的适生性便急速下降。这也预示着如今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将对榄李的生长造成很大威胁,未来不排除榄李在国内有灭绝的可能性,现阶段将它保护下来是非常必要的。”黄烈健说。

  “谁修复,谁受益” 探索合理开发“红树林+”绿色产业

  实际上,对榄李种质资源的保护,乃至对红树植物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

  黄烈健指出,现阶段,红树植物的生态价值备受关注,而其生长、大规模扩种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支持。他认为,这并不是红树植物可持续保护的长远之策。

  比如榄李,研究表明,它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燃料,叶子可食用,此外,还有不容忽视的潜在药用价值,比如树液可治鹅口疮。还有学者对榄李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进行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是三萜、甾醇、单宁及长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抗炎、抗真菌、抗高血压等作用。

  黄烈健说,榄李除生态价值之外的价值转化、产出路径尚待探索。假如红树植物药用价值得以“开采”,红树植物保护将进入有投入、有产出的良性循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将有利于红树植物群落的保护。

  今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林业局印发的《广东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试点方案》指出,对红树林的其他价值进行合理的开发。该方案提及,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及不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探索红树林保护利用新模式并建立相应管理细则;实行红树林占补平衡,规范建设项目和生态修复项目移植、采伐红树林的审批流程;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红树林+”绿色产业。此外,方案还提到,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创新探索建立社会主体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回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这与黄烈健的想法不谋而合。

  有趣的是,在培育榄李期间,黄烈健将一株小苗带回了家,种在花盆里,给它浇灌自来水。他意外发现,离开适生的沿海滩涂,榄李也可以生长。“这可能会对它的基因等造成影响,但也让榄李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内陆水域。如果这个设想能够变为现实,生长在沿海滩涂上的榄李可以充分释放其生态价值,生长在内陆水域的榄李则可发挥它的其他价值。如此,榄李甚至是其他红树植物的保护之路也将越走越宽。”黄烈健说。

  认识榄李

  榄李是真红树植物,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一般生长于高潮或大潮可淹及的泥沙滩。在我国主要天然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

  榄李果实成熟后,每个果实只有1粒种子产生,为单种子果实。研究发现,除了环境变化等外界因素外,榄李自身也存在缺陷。比如,它的种群数量少、规模小,有性繁殖过程存在障碍(如传粉率低、种子萌发或成苗难)等。这些都是造成其濒危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

  研究表明,榄李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燃料,叶子可食用,此外,还有潜在药用价值,如树液可治鹅口疮等。

  广东现有红树林地面积1.1万公顷,是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共有红树植物27种,是红树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根据《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到2025年,广东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红树林保有量将达到1.61万公顷。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