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坚定自觉将“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奋力走在全省最前列
山水之间,诗意栖居,这里是增城区派潭镇上九陂村。“在我们村里散步,可能随便遇到一个路人就是一位民宿老板。”村党总支部书记潘振辉介绍。
反向飞地,飞入广州,这里是对口帮扶协作地企业的“前线据点”。“电商部门在广州海珠,生产部门在清远清新,将广清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清新企业广东浪美新材料负责人郭森浪说。
田间地头,不止农业,这里是让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而是让农民变股民,把资源变资本,将田园变景区。”越秀集团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解读。
从繁华都市,到阡陌乡村,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以其广袤,亦以其城乡空间的交织碰撞,因此对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着独特的“样本”意义。当前,广州正以头号力度推动“头号工程”,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为“百千万工程”)作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破题之钥”。广州的特色实践有哪些?如何将“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记者通过四个“小切口”观察这个“大工程”。
“产”与“产”的融合
翻开广州地图,一座城乡交织、山水相依、江海互融的超大城市跃于眼前,11个区、177个镇(街)、2822个行政村(社区)散落成点、交织成网,每个节点都蕴藏着无限的增长动能。如何撬动这三个不同层次,让它们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从纵向看,广州的打法是“强区促镇带村”,突出抓好区域经济发展、镇街功能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从横向看,则是坚持“一区一策”“一镇(街)一方案”,让各区街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之路。
去年,广州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从化、增城区和7镇57村入选全省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2.09,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气象、新变化,为全市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绩单不仅要看数据,还要看实感。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振兴才有效果。如何补齐乡村经济“短板”,让更多群众从“百千万工程”中获益?产业融合是关键。
广州市委常委会在部署推进“百千万工程”时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休闲观光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穗字种业”振兴、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等。
将原来分散的废弃荒地变成万亩良田,在破旧的瓦房、杂乱的街道上建起岭南特色的民宿小院、旧墟风情街,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从农民到股民,共享乡村经济发展红利……这里是广州从化区,全国唯一以县域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
通过对农用地进行流转,实现集中连片、化零为整,大地的生命力被唤醒。一同被“唤醒”的还有农村的闲置资源和奔富劲头。
位于从化区鳌头镇的越秀风行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正依托种植和养殖优势产业,构建起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农文旅学休闲目的地”。在龙潭旧墟风情街,人们能一站式体验“食、住、行、学、游、购、娱”;在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养殖场华美牧场,享受以奶牛为主题的亲子互动、研学教育、住宿度假欢乐时光。
龙潭镇街景
这个综合体项目,通过由越秀集团等国企与地方政府合作“栽苗”,吸引民营企业投资“育苗”,塑造起乡村振兴的自我“造血”能力。“百年村落、千头奶牛、万亩良田”已从资源禀赋生长成当地独特的“百千万”IP。
航拍龙潭镇美景
越秀集团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关键在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地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综合体“国企+民企+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手艺人”的富民兴村机制,成功推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城与乡的桥梁
在产业融合的道路上,不仅有“自上而下”的力量,也有“自下而上”的动力。
“‘新农人’没有农闲。”90后“农三代”邓迪方告诉记者。这段日子她都奔走在开发、推广“玫瑰柑”药用食用产品的路上。2015年,她从美国留学返乡,与父母考察了云南、广西、天津等地农业发展后,最终选定柑橘,并独创“玫瑰柑”品牌。从种植“玫瑰柑”的一产,开发“广州人的陈皮”二产,到打造休闲旅游地“UMIZZ柑橘星球”的三产,邓迪方将一个柑橘玩出了百种花样。
UMIZZ柑橘工场
“从全国范围看,广东农业相对走精品路线,拥有产业融合的天然优势。但一家农业公司要成功推动三产融合,需要各方助力。从药效科学验证到深加工产品研发,再到销售渠道对接,都是新问题。”她向记者坦言眼前的困难,也分享了她的初衷——当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何保障农户的利益?怎样减少天气变化、价格波动等风险,为他们兜底?“我的底气就是深加工和销售渠道,这也是让大家愿意一起发展的底气。”
扎根在农村,邓迪方见过不少农户因为卖不好就换品种,或者用便宜但劣质的农药化肥,甚至抛荒的例子。“很多农户只顾及眼前的收益,农企也需要将大部分资金投在土地上,缺乏充裕的产业融合资源。助力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百千万工程’是最好的机遇。”
什么是“新农人”?既要懂“农”,也要会“新”。在邓迪方看来,她的使命是成为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我住在农村,但最近天天都往城里跑,在不断链接城市资源的过程中,改变着我的家乡。”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考上大学、拓宽眼界后回到农村,越来越多年轻人架起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把农村农业视作人生的舞台,而不是没有选择的退路。
会开拖拉机、插秧,能飞无人机播种洒药,还懂品牌营销、政府政策……90后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就是这样一位打破人们认知的“新农人”。别看她体形娇小,驾驶起100匹马力的拖拉机可是毫不含糊。通过她和她的团队,农户们接触到了先进适用的装备、技术、品种,搭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城里人在直播中买到了从产地直达家门的增城丝苗米,在餐桌上感受一片金穗稻香。“在田间奔跑的这些年里,我看到了广阔农村大有可为,现代农业更是年轻人的舞台。”她说。
绿与美的交响
城市与乡村,从二元结构到融合一体化发展,关键让两地要素流动起来、循环起来。乡村旅游,正是这样一道“门”:门内是繁华,是都市,是喧嚣和繁忙的日常生活;门外是山水,是田野,是阡陌纵横的淡淡乡愁。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尽管雨水连连,却难熄游客热情。据统计,假日期间广州接待市民游客近1104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占了近“半壁江山”,接待游客超过528万人次,同比增长8.8%,占总量的47.8%。
“这个假期,森林海温泉度假酒店入住率高达80%,前三天入住率更是超99%。”位于增城区派潭镇的森林海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对记者直言,数据打破了自己原来持有的“谨慎乐观”态度。
森林海旅游度假区
“尽管受天气影响,‘逃离城市’的乡村旅游依然是人们的刚需。一方面,酒店充分用好山水林田湖景致,通过‘吃、住、景’为住客带来乡村体验;更重要的方面,派潭镇近年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晚’等活动连连‘出圈’,让更多人向往这里的山水生活,将网络‘流量’变为度假区客源‘增量’。”他说。
如何在绿水青山间,闯出一条通向金山银山的致富路?“我们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派潭镇副镇长梁伟胜告诉记者。
锚定打造“广东乌镇”这一目标,派潭镇正依托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文旅品牌,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各片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现代农业、民宿酒店、森林康养等产业集群。2023年,全镇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亿元。
赏春花美景、徒步踏青的“Country Walk”,与转角遇风景、享美食的“City Walk”,共同构筑起“广州游”的独特魅力。得益于发达的交通网络,游客可以在两者间无缝切换,一日看尽花城美。当前,广州正建设现代化都市旅游示范样板,着力打造新兴现代化都市开放式景区,让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比翼齐飞。
山与海的奔赴
去年12月底,海珠区一下子迎来了三片“反向飞地”——与大埔县、丰顺县、清新区三地分别打造的“大埔(海珠)科创中心”“丰顺(海珠)科创发展中心”“清新-海珠产业投资促进中心”挂牌落户,标志着海珠区和对口帮扶协作地共建的首批“反向飞地”项目正式落地。
反向飞地,是“飞地经济”的一种,但与传统飞地相反,它是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设立的“飞地”。对口帮扶协作地区在海珠区设立“反向飞地”可以摆脱传统地域空间限制,在广州市中心城区打开一扇窗口,引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市场、技术、资金等资源。
广东浪美新材料是清新区一家高成长性企业,此前想拓展电商业务,却很难招到合适的专业人才。根据共建“反向飞地”方案,海珠支持清新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购地置业、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等模式,在海珠区打造一处“前线据点”。广东浪美新材料也因此可以把电商部门设在海珠区,甚至撬动该区科创优势,在技术攻关和科研转化这一块开展更多合作。据悉,入驻的企业不但可同等享受海珠区内企业奖补政策,海珠区还将视企业税收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返还给被帮扶地政府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广州产业也从帮扶协作中有所收获。
前年12月,广东禧凤服装有限公司(简称“禧凤”)从广州海珠迁入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是第一家迁入的纺织企业。“搬来半年多便完成扩产,厂房面积增加到4000平方米,以前在海珠的厂房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已走出一条“广州设计、清远生产”的新道路。
握紧手足,奔赴山海,广州携手梅州、湛江、清远三市及肇庆5县(市)主动融入“百千万工程”一盘棋,深化产业、就业、人才、科技、民生等领域帮扶协作,绘就出一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横向对口帮扶方面,去年,广梅产业园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9.42亿元,同比增长11.43%;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广德(英德)产业园正式挂牌,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43.9亿元,同比增长24.27%,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借鉴横向对口帮扶这一形式,广州推动市内纵向帮扶,出台“支持北部山区高质量发展22条”和市域内结对互促纵向帮扶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工作方案,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更多广州担当、作出广州贡献。
今年是“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加力提速之年,广州将继续向“头号工程”投入“头号力度”, 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