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着力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
在广州市从化区的顺兴石场,蓝天白云映衬着层层叠叠的绿色,山坳里一辆辆大卡车在忙碌着,干净整洁的控制室里十几个屏幕实时监控着各个生产工序,这是广州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在广州海珠湿地,观鸟爱好者首次发现重量级“旅客”——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它优雅地停歇于湖心岛的浅滩上,至此海珠湿地鸟类提升至197种;在广州市南沙区凤凰湖,大型废弃采石坑变身生态景观湖,前来休闲的市民随处可见……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的重要基础。广州正以《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系统推进青山、碧水、蓝湾、锦田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岭南大地上正徐徐展开。
海珠湿地成为鸟类天堂。
规划引领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
城市要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
广州地处东江、西江、北江三江交汇的陆海过渡地带,拥有山林、河湖、湿地、农田、海洋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同时,广州作为超大城市,高密度建成空间和超2200万的实有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现实压力较大,面临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各类生态要素保护与修复缺乏系统整合、城市韧性与人居环境品质有待提升等核心问题。
因此,广州亟须加强生态修复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通过功能和要素统筹配置提升生态空间的综合价值。
2023年10月,《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生态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超大城市“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样本,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向绿而行 生态修复成果丰硕
向绿而行,广州积极开展各类生态修复探索实践工作。
森林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实施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工程,全市完成森林质量优化提升工程23.5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4.82万亩任务。建成1个森林城镇、6个森林乡村、3个绿美古树乡村和3个绿美红色乡村。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卓有成效。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对照“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已实际治理修复面积9.13公顷、完成率达91.3%。持续推进持证在采矿山生态修复,全市已累计完成治理复绿任务144.48公顷,已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任务。截至目前,全市持证在采矿山18家,已全部于2022年底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其中4家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广州市顺兴石场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二十佳矿山”。
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稳步推进。2023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同比明显改善,莲花山、官坦国考断面溶解氧提升攻坚成效显著,2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到省年度考核要求,已完成治理的147条黑臭河涌均保持不黑不臭标准,流溪河入选全国38个第二批美丽河湖典型案例,增江河入选2023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美丽增江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重点完成了南沙湿地海岸线生态修复、虎门大桥北侧重点海湾整治、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完成岸线整治修复长度7.3公里,营造红树林面积45.2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166.78公顷,全力推进番禺、南沙6宗共69.29公里的海堤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市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强化了广州海岸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减灾能力,塑造了城海相融的亲海景观。
城乡生态系统治理修复力度持续提升。实施城乡一体绿美家园优化工程、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通过拆除违建及环境整治进行生态修复,新增城市绿地0.7万亩、乡村四旁绿化1万亩、立体绿化6.4万平方米,建成6.2公里“云道”。提升高快速路景观林品质,建设森林步道308公里、新建绿道40公里、提升绿道205公里,打造美丽空中花廊。2023年全市建设碧道213公里,累计建设碧道1242公里。
广州云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培育工程有序实施。参与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建设,启动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本底调查,全面完成水鸟生态廊道4255亩的建设任务,收集保育园林植物4500种(品种)。
问题导向 部署22类重点修复工程
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将基本实现,如何以生态修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区域协同,统筹部署六项行动计划22类重点修复工程。
谋划生态蓝图。《规划》提出将广州建设为“国家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先行区,岭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价值转化试验区”。到2035年,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国土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山青林环、水秀海碧、田广人和”的美丽广州。
坚持全域谋划。《规划》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既强调非建设空间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也关注建设空间生态问题的解决和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着力提升城市韧性、完善城乡蓝绿空间休闲游憩体系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规划》通过开展全域统筹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估、全要素覆盖的生物多样性评估、韧性优先的生态恢复力评估、以人为本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同时叠加各类生态要素保护边界,识别广州市生态功能受损与退化区域,绘制全市生态保护修复一张图。
强调区域协同。《规划》以区域一体化保护为前提,构建“湾区-市域-重点片区-修复项目”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修复网络体系,实现点、线、面、网生态修复的叠加效益。
注重落地实施。《规划》制定面向各类生态子系统修复目标,基于生态系统修复任务,统筹部署一体化修复计划、青山计划、碧水计划、蓝湾计划、锦田计划、筑境计划等六项行动计划、22类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涵盖广州特色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