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领航新时代乡村振兴 > 对口帮扶
广州工业航母的“精准”帮扶之路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20-09-25  来源:广州日报

香芋地里“飘香” “扶贫+”驱动脱贫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国字号”广州工业航母走出一条精准的“扶贫+”多轮驱动脱贫之路。广州工控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千定挂帅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把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发力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努力让偏僻山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助力帮扶点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之路。

  村子变美了 口袋鼓起来了

  500元、2000元、6303元……这样的数据对于很多都市人来说可能并不起眼,不过这对于英德市沙口镇石坑村的邓勇凤家庭来说则是“沉甸甸”的。

  46岁的她在镇上打工,当笔者问及现状时她欣喜地说:“这些数字是我去年领到村里种香芋、水电站发电的分红或者补助资金,我们家今年开始脱贫,有一个孩子开始出来打工,其余4个孩子也都有学可上。”在外打工的她,家里有急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驻村干部小杨书记打电话请求帮忙;每次回到村里,她说,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香芋叶迎风招展,心情很舒畅。

石坑村绿油油的香芋地,今年将迎来丰收。

  像邓勇凤这样的家庭并不少,石坑村党支部书记毛雄芬说,当了22年的支部书记,如今已经到退休年龄,即将离任时让他最欣慰的是,村子变美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口袋“鼓起来了”。

  绿色生态铸造石坑村的“造血机”

  邓勇凤所说的香芋田,不仅改变了村貌,还盘活了村里闲置的田地。话说村里怎么会种起香芋,“故事”还得从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入驻说起。而邓勇凤所说的“小杨书记”正是担任广州工控驻石坑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杨涛。

  刚开始,工作队经过不断走访了解后,决定采用致富带头人的方式进行引导,以石坑村乡贤刘祥贺带头出资加上帮扶单位专项资金,以“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打造石坑村百亩香芋种植基地项目。

  由于香芋种植需要每年换地种植,2020年香芋种植移到了石坑村,将原本种植花生、玉米、水稻等田地和荒地盘活起来。正因为2019年的大丰收和分红示范作用,今年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500亩,偏远山区的“绿水青山”正慢慢变成了“金山银山”,村集体和村民们的腰包也正在慢慢鼓起来。

  如今在香芋种植基地“订单农业”的带动下,种植效益不仅比传统水稻要高,每亩纯收入6000元左右,而且跟合作社合作完全不愁销路。原本“沉睡”的土地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杨涛看着一望无际的香芋地说,今年11月村子将迎来大丰收。

  分红+就业实现双保障

  “这个深山里的‘金疙瘩’将一棒接一棒地传下去,交给石坑村的后代。”石坑村党支部书记毛雄芬所说的“金疙瘩”是广州工控全资收购的扶贫项目之一——清远英德滑水山二级水电站,水电站依托当地丰富的“两水产业”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帮扶单位广州工控属下企业南方碱业的技术优势,对该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和日常维护,如今水电站平时只需要雇2个技术工人就能源源不断创造效益,该项目2018年至今累计分红6次,其中2019年实现营收22.96万元,分别为村集体分红1.85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红16.65万元,户均分红3388元。

  据悉,项目已经成为村里的重要经济来源。今年1~8月发电29.4070万度,发电收入12.882204万元,2020年6月和9月进行了两次分红,总计拿出9万元用于分红,户均增收1620元,村委增收0.9万元。

  不仅如此,扶贫工作队还购买了300平方米的商铺项目作为村委固定资产长期持有,持有“红本”并以出租的方式获得租金,为反哺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锦上添花。对此,杨涛表示,广州工控的帮扶模式,一方面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分红收益,另一方面还让村民就地务工来获取固定工资收入,实现分红与就业双保障。

  像石坑村这样的蜕变只是广州工业航母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在精准帮扶中,2019年清远清溪村、石坑村、茶山村、塘下村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6000元、15106.22元、16664元、18243元,均高于2019年全省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8266元)。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