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州“十四五”规划

海珠区“十四五”规划出炉,全力建设“一区一谷一圈”

  • 听全文
  • 2021-07-30 09:46:05
  • 来源: 南方日报
  • 分享到
  • -

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

  7月28日,名创优品国际总部项目在琶洲西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5亿元,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科技型数字新零售企业总部。

  今年以来,海珠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除了名创优品,广东港航总部经济大楼、索菲亚发展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复星南方总部(南地块)等项目投产运营,TCL大厦、广州国美信息科技中心等项目竣工验收……

  这是海珠区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的缩影。“十三五”期间,海珠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453.4亿元,年均增长76.5%。“数智”引擎发动下,海珠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6.3%。

  面向“十四五”,海珠将乘势而上。日前发布的《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

  为此,海珠区将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全力打响琶洲数字岛品牌,优化东、中、西部三大空间布局(在东部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在中部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在西部建设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即“一区一谷一圈”),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奋力打造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海上明珠。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琶洲瞄准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纲要》开门见山地点出海珠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十三五”时期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海珠区有的放矢,“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定位、双引擎、三平台、四目标”。“一定位”指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双引擎”指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三平台”指“一区一谷一圈”;“四目标”指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

  从空间布局来看,“一区一谷一圈”被寄予厚望。《纲要》在展望2035年时提出,琶洲建成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区,“一区一谷一圈”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什么是数字经济示范区?《纲要》也明确了定义,即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核心动力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形成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城市大脑”布局,推进“数字海珠”“智慧海珠”建设。

  这是基于海珠以往的发展基础。此次发布的《纲要》继续乘势而上,进一步明确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建设海珠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来说,海珠区锚定数字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智能建筑、都市型工业等支柱产业,前瞻布局类脑智能、区块链、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建设具有海珠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作为海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主战场”的琶洲试验区的定位也更加清晰。面积30平方公里的琶洲试验区整体定位为广州“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2030年前打造成为数字技术领先、产业基础雄厚、融合应用广泛、科技创新活跃、体制机制完备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纲要》更对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所覆盖的街道提出了发展导向。例如,琶洲街道将推进琶洲试验区建设、打造全球品牌中心与全球采购中心;赤岗街道将加快新市头村和客村更新改造,为琶洲试验区发展腾出空间;官洲街道将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园区发展水平,承接琶洲西区、中区数字经济产业溢出需求等。

  全力以赴推进城市更新▶▷中大纺织商圈迈向高端化、时尚化

  作为老城区,海珠区城市更新任务繁重,需改造提升的“三旧”地块面积约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0%。

  为全力以赴推进城市更新,《纲要》提出,把全周期理念贯穿城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深化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方式,坚持产城联动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城区典范。

  在全力推进“三旧”改造方面,海珠区将全力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三年4条、五年13条、十年16条;旧街区改造三年33个、五年48个、十年49个;旧厂房改造三年8个、五年13个、十年16个”的目标任务。

  海珠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前者看琶洲试验区,在城市更新方面,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的潜力巨大。例如,在海珠区“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计划明细表中,沥滘村、凤和村(康乐、鹭江)、五凤村(沙溪、泰宁、五村)等均位于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

  针对一直备受关注的中大纺织商圈,《纲要》明确要着力推进纺织商圈转型升级,推动中大纺织商圈向数字化、规范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方向发展。

  借助城市更新契机,海珠将为创新资源腾挪新发展空间。根据《纲要》,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将整合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等科研资源,建设新港路科技创新大道。同时,打造高端研发型创新综合体与创新楼宇,引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孵化器和创业投资机构,推动中山大学等科研资源优质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

  除了“创新”,还有“生态”。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也将建设“无界湿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创新优势,实现生产、生活与自然无界共生。支持海珠湿地周边优质载体集聚创新创业主体资源和风投机构,构建湿地周边创新创业创投生态圈。

  进入广州第一方阵▶▷做大做精江南西商圈

  展望2035年,《纲要》提出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综合竞争力进入广州第一方阵。紧扣“十四五”及2035年目标,《纲要》谋划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和举措,其中就包括讲好海珠故事,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为此,海珠区将充分发扬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元素集聚的优势,凸显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等文化内涵,强化六张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名片影响力(“文旅名片”广州塔、“商贸名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生态名片”海珠湿地、“创新名片”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教育名片”中山大学、“艺术名片”十香园),提高城区文化软实力。

  此外,《纲要》的“四目标”中,就包括打造文商旅融合样板区。与之最匹配的正是“一区一谷一圈”中的“一圈”,《纲要》明确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的整体定位为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

  打造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需要深挖老城区文化内涵。《纲要》指出要引导社会资本推进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洪德巷、龙骧大街、新民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连片改造提升,推动海幢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等历史文化遗迹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打造一批融合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老广州特色的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展示区。

  同时,海珠还将借鉴太古仓等滨水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对旧工业遗产采用“修旧如旧”的改造模式,保留建筑外观,优化升级内部设施,建设具有文化沉淀的产业载体和滨水特色消费地。依托广州美术学院、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资源集聚和激活岭南“文脉”,推进十香园纪念馆周边环境升级改造,打造岭南水乡(海珠涌)景观带,进一步带动周边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城市功能发挥并非是绝缘的,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也强调提升商业服务能级。

  为此,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也将做大做精江南西商圈,完善周边设施,引入高品质、精品化的商圈文化活动。以购物、娱乐、美食为重点,全面推进“江南西—宝业路—金沙路—太古仓”商业美食大道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