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广州两会
广州市检察机关做深做实为民司法 温情守护民生民利
  • 听全文
  • 2025-02-20 10:40:52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筑牢民生保障 守望万家灯火

  在乡村小院,几位银发老友围坐喝茶,商量着用追回的欠薪翻新老屋;在粤北山区的小村,两位接受司法救助的孩童收到了来自广州的新年礼物;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一位民事检察监督案当事人手捧锦旗说起摆脱百万债务重生的前前后后……一幕幕的温情场景,都是广州市检察机关践行“检察为民”初心的实践缩影。

  在这座常住人口近两千万的超大城市里,“检察蓝”正在书写更多“小案大民生”的暖心故事,描绘街头巷尾最鲜活的民生图景。民之所望,检察所向。回首过去一年,广州市检察机关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以“三个善于”引领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办案中感受检察温度。

fc720748abc59bb9188a.jpeg

检察官面对面为市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为“困境者”兜底:司法救助助力“重启人生”

  当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交织,法律条文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在这座千年商都,司法救助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民生答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司法救助申请1081件,实际救助1104人,实际发放救助金1105.7万余元,司法救助的人数和金额在全省检察机关继续保持领先,且占比超过1/5。其中,共救助困难妇女595人、困难未成年人231人、残疾人35人。

  司法救助不是单打独斗,广州市检察机关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化网络。市检察院与市妇联共同搭建的“万事兴”困难妇女司法救助工作站揭牌运行,南沙、番禺、从化等区检察院也会同区妇联签署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协作机制意见》等文件,建立了涉农村、涉困难妇女司法救助线索发现和移送等协调配合工作机制。

  数字化技术运用在救助上,能够让群众少跑腿,更暖心。“没想到不用回老家就能办好所有手续。”一位在东莞务工的欠薪案受害者,通过微信提交材料后,三天内就收到救助金。广州市检察机关建立线上渠道,为百余名维权群众免除了请假误工、来回奔波的负担。此外还有更令人暖心的举措,如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行上门听证,为听障申请人配备手语翻译,为偏远地区群众开通视频询问……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让司法救助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司法救助不能止于直接的经济援助,更要帮助被救助人“重启人生”。在孙某冬家庭救助案中,番禺区检察院联合江苏丰县检察院搭建起跨省救助网络,帮助遗孀王某梅申请低保、对接就业岗位,协调学校为三个孩子发放助学金,定期开展心理疏导,立体式的救助让破碎的家庭重燃希望。越秀区检察院于2015年对因交通肇事致重伤的困难妇女黄某某发放10万元司法救助金后,从帮助心理康复到督促民事赔偿履行,再到2024年促成对方当事人一次性作出40万元赔偿,检察官用十年守护改写了受害人的命运轨迹。

  广州市检察院与天河区检察院联合办理的小宇、小宸兄弟司法救助案,则是司法救助与社会保障深度融合的典范。在发放8.3万元司法救助金后,检察官们联动韶关市翁源县民政部门,为孤儿兄弟落实孤儿补贴、教育补贴、医疗保障等帮扶政策。去年春节前的跨市回访中,广州市检察院联合当地检察院、妇联、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对两个孩子跟踪回访,送去慰问关爱。

  1105.7万余元司法救助金,串起的是一个个重获新生的故事。救助申请人送来的24面锦旗、103封感谢信,承载着群众对司法温情的真挚礼赞。

  为“奔跑者”守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回顾2024年,广州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支持起诉案件305件,帮助劳动者追回欠薪239万余元,推动金融、市场监管等领域系统治理,通过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等监督手段,为民营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超千万元……数字背后,是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平衡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涌现了外卖骑手、网约车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在企业遭遇法律纠纷影响干扰日常经营时,司法力量又如何精准护航?

  广州市检察院部署开展对新业态劳动者支持起诉专项活动,制发《关于加强对新业态劳动者支持起诉的工作方案》,聚焦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加大办案力度。2024年以来,全市共办理支持新业态劳动者起诉案件28件,为新业态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161万余元。

  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探索实践,在广州各地融入参与综合治理。黄埔区检察院与工会共建“检察+工会”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站;天河区林和街新业态劳动者维权站内,检察官定期提供法律咨询;南沙区检察院与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对接,派员加入区总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加强涉劳动者权益保护案件的线索移送与协作配合。广州市检察院联合海珠区检察院走访琶洲劳动争议速裁站和广州市新业态用工保障联盟,深入调研涉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纠纷的重点行业、重点人群以及维权难点等问题。

  在护航广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检察机关既做“啄木鸟”治病树,更当“护林员”防风险,持续做实对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保护,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荔湾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涉及职业打假的民事申诉案中,发现辖区不少商户遭遇职业打假人高额索赔的情况,通过对当前职业打假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向市监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获采纳,督促市监部门进行系统性、源头性治理,切实维护良好市场经济秩序。

  这种“办理一案、治理一域、惠及一方”的法律监督理念贯穿全市检察机关办案的全过程。如南沙区检察院针对2022年至今办理的以某金融公司为当事人的8件民事检察监督案件所暴露出金融合同纠纷的同类问题,向该公司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保护金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再如,从化区检察院深入调研并结合检察工作制发《企业保护工作白皮书》《保护企业十项措施》,成立工作站,为辖区各类型企业提供精细化法律服务及法治体检。天河区检察院与区工商联共同举办交流座谈会“红棉汇”商会专场,围绕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司法需求,量身为企业提供民事检察环节的法律服务,受众企业达30余家。

  从骑手们工资到账的提示音,到创新赛道上持续突破的好消息,法治力量的回响,印证着在这片改革热土上奔跑者心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为“困难者”维权:凸显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法治温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充分履行检察监督职能,把检察工作真正做到人民心坎上。”广州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健介绍,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聚焦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依法高效履职,有效保障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持续做实检察为民。

  为构建充满安全感、幸福感的养老环境,广州市检察院高质效贯彻落实“十一号检察建议”,建立健全与法院、民政、街道和居委会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共办理涉老年人民事检察案件194件,提出监督意见34件,支持起诉44件,对被拖欠工资的老年人劳动者群体“撑腰”,让老年人老有所安。

  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潜心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定制化发展,“精准滴灌”,向未成年人普法,打造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模式,广州特色的未保品牌越擦越亮。

  2024年5月29日,广东省三级检察机关共同举行“检教同行,共护成长”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师生代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50余人“零距离”“沉浸式”接触和了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

  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等问题,广州市检察机关探索构建“检察+非遗”特色罪错未成年人帮教体系,帮助罪错未成年人尽早走出阴霾,重返社会。2024年以来,共对230名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精准矫治,97%的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正道,其中2人考上大学。

  筑牢妇女权益检察保护屏障,是追求法治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在番禺,277个村居检察官驿站、45个机动工作组,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妇女权益保护网。聚焦妇女平等就业权益、人格权益以及残疾妇女、老龄妇女、农村妇女等弱势或困难妇女群体权益保障、反家庭暴力等重点问题,充分调动妇女权益保护基层一线力量。

  过去一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妇女群体民事检察监督案件381件,提出监督意见61件,支持起诉22件,促成和解12件,为妇女挽回损失756.6万元,以高质效民事检察履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