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履职主线清晰可见:从《南沙方案》落地生根到绿美广州生态图景渐显,从民营经济“轻舟破浪”到“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从剑指交通拥堵“城市顽疾”到整治电动自行车乱象等民生痛点,人大监督工作始终与改革发展“同频”,与人民关切“共振”。
事实胜于一切:人大监督是又“辣”又“香”的硬核成效——“辣”在揭问题短板的锐度,“香”在推动解决问题的良好效果。
改革攻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降低民营企业用地、用房门槛?”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何实招?”……
2024年夏天,广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询问。这场“辣味”十足的询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面民营经济痛点,围绕政策执行梗阻、要素保障短板、政务服务弱项等关键问题,向政府部门亮出监督之问,以刚性监督推动政府交出“解题答卷”。
翻开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处处可见“问题导向”的鲜明烙印:
建章立制,夯实经济监督制度根基,制定《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推进经济监督制度化规范化,让监督的“探照灯”穿透经济运行肌理。
靶向发力,聚焦经济运行关键环节,盯指标,盯项目,持续关注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监督,每季度对列入计划的843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监督,逐个剖析市直单位主管项目进度滞后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重点建设项目专项监督报告,切实增强监督实效。
深化调研,把脉营商环境优化路径,坚持调研分析与指标评价并重,全面梳理2023年以来有关营商环境方面调研、执法检查等工作成果,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监督和调研成果,让“企业呼声”变为“政策哨声”。
乡村民宿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市人大常委会把“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列为2024年代表集中履职月的专题调研项目,五级人大代表实地走访民宿,提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报告提到的相关问题,也纳入相关部门“任务清单”,列出解决“时间表”。
看紧政府的“钱袋子”,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头戏”。2024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以预算监督为支点,撬动财政资金精准滴灌新赛道: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财政投入与绩效管理“精准画像”,开展预算执行监督;围绕推动政府全面规范债务“借用管还”各环节管理,聚焦政府重点项目开展监督;围绕文化类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国资国企对外投资、国企国有资本收益情况和部分国企经营情况开展“小切口”调研,挖掘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政府提出改进措施,并首次立足人大监督开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绩效评价,推动国资监督由定性监督向定量评价转变。
民生为基 传递民生温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力度”丈量“民生温度”,从“幼有优育”到“老有颐养”,从治理电动自行车到激活春节经济,人民城市的成色愈发鲜亮。
幼有优育,学有良教,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市人大常委会以托育服务“一街镇一普惠”为突破口,推进公建民营托育模式发展、支持幼儿园开办托班、出台普惠性托育机构补助管理办法,破题民生痛点。数字见证蝶变——2024年全市新增托位2.78万个,全市可提供托位数突破10万大关,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对《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进行执法检查,推进高中学位攻坚计划超额完成任务,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织密生命守护网,托起幸福夕阳红。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120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情况报告,推进急救站点规划、院前医疗急救专项补贴标准提升。如今,120呼救电话10秒接听率突破98%,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由17分58秒缩短至13分52秒,看似短短4分06秒,却是无数生命的重生希望。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养老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大力督办代表重点建议,加强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推动颐康中心全托床位入住率提升至45.24%,建设、改造并验收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884张,真正让代表建议转化为政策红利。
电动自行车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去年4月至7月期间,市、区人大常委会围绕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行驶、存放、充电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联动开展执法检查,对全市516个厂家、门店和301个路面执法点开展集中执法检查,对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题询问,让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更加规范有序。
立足人民城市,市人大常委会不遗余力,用绣花功夫雕琢品质之城。开展住宅加装电梯立法调研,解开了老旧小区居民的“爬楼之困”;审议居民装修垃圾治理情况报告,搬走了困扰市民的“心头烦恼”;在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引入“代表随手拍”、安全隐患夜查行动,推动183项整改措施,23个问题得到立行立改;加强对广州千里乡村风景道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的监督,推动政府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打造精品示范线路9条260公里;针对城中村房东加收水电费乱象,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督促政府依法查处一批违规典型案例,并研究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督促政府建立全市统一的春节活动协调机制,开展烟花汇演、灯光秀等活动,促成2025年春节期间,广州1634万人次的游客接待,160.1亿元文旅消费,实现接待人数与经济收入“双增长”。
数据赋能 重塑生态治理逻辑
打开智慧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系统模块,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5方面48类数据呈现眼前,一目了然,直观地反映着广州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让数据说话、以算法预警,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建构与国家权力机关相适应的信息数据话语权,加强智慧人大建设,通过创新探索数据赋能监督工作,进一步擦亮人大生态环境监督品牌。
这一做法也入选全省人大环境资源领域2023—2024年度典型监督案例,为各级人大推进监督体系和监督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探索。
在传统的人大监督工作中,信息与数据主要来源于监督对象提供的资料,或来源于人大代表等结合自身工作和调研感受提出的意见建议,缺乏对信息、数据的全面掌握、深度挖掘和客观分析。
为破解监督工作的“数据困局”,在建立智慧人大系统的基础上,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宽信息数据来源渠道,充分利用i履职小程序、12345热线、代表联络站等平台,反映代表和市民心声。例如,居民装修垃圾治理专题调研收到人大代表的问题线索情况反映315份,排水管网发挥效益情况专题调研梳理了12345热线的3万多宗案例。
针对掌握的大量案例、数据,市人大常委会对数据进行解剖麻雀,从“存在问题—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经验启发”层层递进分析,将每个要素转化为数据因子,科学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例如,通过对农污设施运行的3万多组原始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转化,获取了各区域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水质监测的比例、进水浓度异常的比例等数据,并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得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取得了成效。
“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数据要素支撑,使监督对象更加信服,推动建立整改闭环,切实提升了监督的刚性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资源工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2023年以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直接推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了污水处理系统提升工作方案、居民装修垃圾全链条治理工作方案等7项整改方案,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效能有效提升,获广州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了广州14条治水经验(全国共38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流溪河、增江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历史坐标上回望2024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答卷,既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更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破题示范。从经济领域的深度改革到民生末梢的精细化治理,再到数据赋能的监督探索,每一步都彰显着“寓支持于监督”的人大力量,真正让监督效果又“辣”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