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广州两会
6位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谈履职、话民生、论发展
  • 听全文
  • 2025-02-21 10:06:15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共议立法创新 献策文化传承

  2月20日,在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6名广州市人大代表与媒体“面对面”,分享履职故事、畅谈履职心声,围绕立法工作、营商环境、乡村振兴、传承弘扬优秀广府文化等社会热点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孔繁华:

  做好广州地方特色立法工作

  自担任本届人大代表以来,市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孔繁华参与了十几部地方性法规的修订、调研、起草和审议等工作,亲身感受法规的出台过程,“广州市地方立法的亮点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地方特色,二是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孔繁华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例进行了阐述。她表示,在该条例修订过程中,秉承“一不写两必写”的立法原则,既不能简单重复上位法的规定,又要突出广州市的地方立法特色。

  经过多次的调研和征求意见,最终,广州具有历史特色的南粤古驿道、具有文化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云山珠水景观等广州城市名片被一一梳理收集,融汇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孔繁华

  市人大代表陈宁:

  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情民意

  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挂牌运作即将满一年。在实践中,应如何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反映广州的法律诉求?市人大代表、南沙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陈宁用一组组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

  陈宁表示,在落实《南沙方案》的实践中,广州遇到不少最新最前沿的法律问题。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广州设立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给了广州一个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反映大湾区实际情况,反映广州法律需求、法律诉求的重要平台。

  “开设‘直通车’,搭起‘连心桥’,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情民意,‘原汁原味’,这是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责任和使命。”陈宁表示,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自挂牌以来,已经对4部法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700多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报送有关法律问题的专项报告6份。“期待通过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让广州南沙大湾区的声音,直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走深走实。”

陈宁

  市人大代表陈武:

  以立法推动积极心理养育

  “我站在这里,心情既激动又沉重。”站上代表通道,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校长陈武一开口便说了这样一句话。

  陈武解释:“激动”是因为去年11月,《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法规的诞生。“这不仅是立法的进步,更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和关怀。”

  同时,陈武也坦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挑战。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深感问题之严峻、责任之重大。”

  陈武所在的龙口西小学积极探索创新举措,让《条例》落到实处。该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融合,让每位老师都参与进来,共同培育孩子的“大心脏”“好心态”。

  “《条例》像一把钥匙,开启积极心理养育的大门。”她表示,《条例》从立法层面告诉了大家,心理问题不是羞耻,这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十分普遍的挑战,要敢于发现、敢于面对,以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和解决。

陈武

  市人大代表应华江:

  广州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改革有深度

  “广州始终走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办事有速度、服务有温度、改革有深度’,打造了一系列全国首创的改革经验。《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更是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市人大代表、北明软件有限公司总裁应华江分享了自己对广州营商环境的真实感受。

  应华江表示,广州一直围绕营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积极作为,坚决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正是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让企业得以在广州这片沃土上安心经营、专心发展,也让身为人大代表的我,对广州充满信心,并始终致力于推进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今年两会,应华江提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等3点建议,他期待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助力民营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应华江

  市人大代表雷映霞: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旅游”发展新业态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市人大代表,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雷映霞,分享该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畲族村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打造了本土特色高端荔枝——玉荷包荔枝示范基地,畲族枇杷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名单,还打造了水果、药材、菌菇、蜂蜜四业并举的立体种植模式。“枇杷荔枝甜了,产业‘旺’了,村民生活更甜了!”她笑着说。

  雷映霞也非常关注畲族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她希望让畲族600多年文化的传承“活”起来。“在市、区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畲族拜祖公图、畲族服饰、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乌饭制作技艺4个项目入选了省级、区级非遗项目。”

  雷映霞透露,未来,畲族村将继续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新业态,努力走出一条民族村寨特色发展之路,把“百千万工程”施工图变成幸福生活的实景图。

雷映霞

  市人大代表林劲:

  传承优秀广府文化靠三个“粤”字

  广州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广州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更好传承弘扬优秀广府文化?市人大代表、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林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听粤韵、品粤味、传粤俗。

  “听粤韵”即粤剧、粤曲。林劲认为应推动更多广东音乐、粤曲以创新方式走进校园和社区,不仅培养爱好者、表演者,更要鼓励民间创作,挖掘更多优秀作品。“著名粤剧演员吴非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提倡,她将粤剧走圆台基本功创编成粤剧舞步,让年轻人和孩子们喜欢学、学得会。”

  “品粤味”即粤菜。林劲建议继续改革和提升美食节形式,使其成为新菜式、新名厨、新创意、新模式的发布会,大力鼓励跨界、跨节传播。

  “传粤俗”即对体现广府精神且有积极意义的广府习俗,要大力鼓励创新性传承发扬。林劲举例说,龙舟文化活动在广州乃至整个广府地区群众基础深厚,建议可以把起龙、醒龙、游龙、趁景、赛龙、藏龙整个过程进行有机整合,打造成龙舟文化嘉年华。

林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