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赛事主场”打造成“消费主场”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广州秉持“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将举办全运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展现羊城建设发展新面貌。
如何办好十五运会,也成了市人大代表重点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切的内容之一。2月14日下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集中采访,代表们期待文商旅体融合领域涌现新内容、新场景、新业态,把“赛事的主场”精心打造成“消费的主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
深化“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作为来自文化一线的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非常关注十五运会对广州文旅产业的赋能效果。“这为广州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广州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以‘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策略为引领,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她说。
梁丽珍建议,可以深化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活动的融合,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比如,可以结合广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策划马拉松、龙舟赛、登山赛等体育赛事,结合武术表演、醒狮表演等具有体育元素的文化活动,形成独特的体育旅游体验。
除了在十五运会期间推出“文体旅”套餐之外,还可以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的优化升级,如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增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升住宿餐饮服务质量等。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锐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旅项目总负责人王苑橦:
让体育“流量”变文旅“留量”
广州赛区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两场开幕式,如何把“赛事流量”转变为“文旅留量”?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锐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旅项目总负责人王苑橦建议,可以设计“全运文化之旅”主题线路,将比赛场馆与广州文化地标串联起来,如广州的陈家祠、北京路、广州塔等,让游客在观赛之余,深度体验广州的文化底蕴。
同时,加快文旅消费场景创新和布局,把“赛事的主场”精心打造成“消费的主场”,助推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把体育“流量”变为文旅“留量”,借助十五运会的东风,深挖广州本土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广府文化IP,打造具有“千年商都”特色的文创产品和24小时消费场景。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珠村实业有限公司党建办助理潘映珊:
开展“非遗+体育”主题活动 打造文旅新亮点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珠村实业有限公司党建办助理潘映珊建议,可以将非遗与体育盛会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广州非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潘映珊提出,要将非遗融入全运会活动,比如非遗展示与体验。开展“非遗+体育”主题活动,打造“潮流+运动”的活力场景。在全运会场馆周边设置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区,通过互动体验、现场表演等形式,让观众在观赛之余感受非遗的魅力。
不仅如此,全运会可利用数字化传播与互动,线上非遗展示。结合全运会的热度,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引导年轻人进行现场体验和打卡,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利用全运会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开展非遗知识竞赛、线上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
市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广州荔湾支行住房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罗思慧:
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广州荔湾支行住房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罗思慧认为,通过创新旅游体验、加强区域合作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广州整合并优化文旅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在拓展旅游市场上,罗思慧建议,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旅游联盟。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同打造旅游联盟,推出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另外,要拓展国际市场,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友好城市的合作,推出面向国际市场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
市人大代表、广东栩圣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欣:
培育新兴文旅业态 提升广州旅游体验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栩圣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欣认为,推动广州文旅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深挖广府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兴文旅业态,满足多元化需求。
林欣提出,不但要优化资源利用,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还要深化产业融合,激发文旅发展新动能。除了要开发多元文化资源,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还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体验。
此外她还建议广州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比如开发“亲子农耕体验游”项目及广汽传祺工厂、小鹏汽车智能工厂参观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