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榜一刻,幕布拉开。金榜上,来自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五大专业领域的待解难题公布。随着一声令下,台下多位科研院所、高企机构的负责人,带着各自“名牌”走上前,对应放置在榜单上各自擅长领域栏目下。
英雄帖纷至求挂帅,揭榜者竞逐来掌印。
10月27日,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广州)现场赛(下称“广州现场赛”)上,广州科企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迎来17支来自广州、上海、西安、杭州、南昌等地科技攻关团队的关注。经过技术“比拼”,最终脱颖而出的团队将与发榜单位共同开展科技攻关。
颇具英雄气概和使命担当的“揭榜挂帅”,从自古以来的应征、应战,转变为当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挑战不设门槛,英雄不论出处
“揭榜挂帅”,基础在“榜”。“榜”是靶子,聚焦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核心在“帅”,体现着挂帅者的思路、创新、协作等能力。
本次发榜的五项技术需求中,高效的“RNA递送材料的研发及制备技术”一直是困扰基因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高硬度、高耐腐性超薄旋转式剃须刀刀头研发及其制备技术”长期被国外龙头企业垄断;提出“零碳能源技术在城市建筑中的集成应用”的需求方,希望携手优质揭榜团队共同总结及制定用户侧氢能安全技术标准;“自动化包装机械——机器视觉算法识别产品印刷缺陷技术”代表了当前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共性需求;“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智慧化警务执法训练系统”的张榜企业,希望通过挑战赛寻找顶尖技术团队,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强强联合。
广州聚集着大量高新技术企业,这为“难题招贤”“揭榜比拼”的创新机制,提供了优质的“产业土壤”。近年来,广州以“抓(供需)两头、打(对接)通道、汇聚四方力量”为工作主线,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依托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广州)活动契机,广州推进政府搭台、需求引导、市场参与的模式,有效对接“硬科技”,逐步形成广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作网络。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谁有本事谁来揭榜。”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李江表示,“希望通过挑战赛这个平台,让创新需求‘显出来’,让科技成果转化‘活起来’,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动起来’。”
高手过招比拼,精准把脉问诊
今年广州现场赛比拼环节是创新与激烈的一年,赛事分五个会场同时进行,以“路演+答辩”的方式举行。评委中,既有发布需求的企业代表,还有两同领域技术专家,及一位投资人。
今年的挑战赛堪称“最强大脑的碰撞”“高手之间的过招”。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大赛共挖掘346项技术需求。经专家筛选,高质量技术创新需求达100项(此类技术为“卡脖子”技术或行业共性需求),征集需求数量和质量均突破新高,征集到86项解决方案相较于去年也有了提高。
“我们长期深耕基因递送载体的相关技术,这次我把名牌贴在了‘生物医药’子榜单下边。”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马栋介绍,“我们对RNA递送材料的有关研究具有一定普适性,一方面通过参赛可以让在校科研获得市场检验,另一方面这也给了学术同行交流对话的契机。”
通过与不同的揭榜团队交流“解题思路”,需求方打开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揭榜方与需求方在交流技术问题与合作模式的同时,又与专家评委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探讨了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参与各方都表示收获颇丰。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对本届创新挑战赛广州赛区的整体情况做了工作介绍。在省、市、区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连续3年承办中国挑战赛(广东·广州)。
“广州现场赛结束后,大湾区中心将会持续进行需求方与揭榜方对接,将对接机制常态化,打造长效精准的服务平台,以参与者与亲历者的积极心态,持续助力广州科技成果转化。”秦海鸥说。
集聚众智解难题,九大做法显成效
广州现场赛的举办地——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位于高校院所集聚的广州天河五山地区。
近年来,天河深挖自身优势,从源头出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从提出“五山-石牌高教区”概念,到坚定打造“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天河区用好用足科创资源,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和需求,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机制。
“在本次广州现场赛中,华南理工大学与暨南大学作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揭榜挂帅代表,天河区广东三维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天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及研发团队积极参与本届创新挑战赛,也表明天河区一直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之道。”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周首说。
立足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开展技术需求对接工作,也是大湾区中心助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闭环的“九大做法”之一。
此外,大湾区中心通过政府搭台,组织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政产学研金用服”科技成果资源对接会等近20场成果对接会;与广东省股权交易中心联合,建立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与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州力华投资有限公司签约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与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院深度互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挖掘真实技术需求;专家把脉、精准匹配供需双方,实现高效对接;迎来首次“驶入”广州的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联动广州市硬科技企业培育行动。
九大做法以企业需求为主,将政府、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机构,银行及服务机构等资源要素叠加在一起,大大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的路径与方式,突破传统的科技成果推广单向思路,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