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高质量发展 广州亮点
2024顶尖科技创新因何“含穗量”十足
  • 听全文
  • 2024-12-31 10:02:09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地,2024年,广州各项科技创新成果可谓星光熠熠、璀璨夺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中,广州共有3项成果上榜,深中通道建成开通、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交付入列、嫦娥六号月壤样品首次揭示月背火山活动历史等均由在穗单位主导或参与完成。就在12月29日,央视一套还在黄金时间首次推出“跨年科技秀”——《中国科技创新盛典》。这场“科技春晚”的8个领域中,涉及广州的科技创新成果就达4个。

  2024年,广州正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为主要抓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岁末的这场“含穗量极高”的科技新闻评选与科技创新盛典,成了本年度广州科技创新成绩的生动注脚。

  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广州三项上榜

  从海洋到月球,从低空经济到脑机接口,今年的广州科技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迭出,凸显了广州在服务国家战略、承载国际创新方面的深厚科研功底。

  广州,向海图强的基因早已扎根于这座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海滨古城。2024年11月17日,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入列。“梦想”号的建造工作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它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具备在全球海域开展大洋钻探和深海科学研究的能力。

7b352654173df78eca6e.jpeg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入列。

  “梦想”号的建成,标志着广州在深海科技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展现了广州在高端海洋科技装备研发方面的强大实力,为广州未来的科技创新和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样是今年11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进行分析,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成果发表于权威杂志《科学》上。团队利用先进的同位素定年技术,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岩石和矿物进行了精确的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嫦娥六号着陆区火山熔岩喷发形成于约28亿年前,为月球二分性成因给出新的启示。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月球地质历史的认识,也为月球资源开发和深空探测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次,广州科学家代表我国,向世界天文界展示出在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领域的强大创新能力。

  凿通伶仃洋,天堑变通途。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为珠江主航道再添一条交通大动脉。其中,海底隧道的18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的钢壳制造,均由广船国际负责建造,‌这种接头具有安全性好、施工快速、经济性好等优点,是世界首创的全新结构装置。此外,广东交通集团、中交四航局等众多在穗企业都加入了建设。他们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广州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实力。

  “科晚”八大领域广州占其四

  202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中国科技可谓异彩纷呈。12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推出“跨年科技秀”——《中国科技创新盛典》。这场“科技春晚”回顾了2024年的科技热点,为“新质生产力”搭建最盛大的舞台。而来自广州的科技创新,又一次在舞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入列,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的重大成果。“科晚”舞台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说:“这是一艘承载着几代科学家梦想的船:既是我们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强国梦,也是全球地学人的科学梦。这个梦想就是要打穿莫霍面,探索地球深部的奥秘。”

  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月壤经由广州科学家研究,取得重大发现。“科晚”舞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本次探月任务,并透露我国将于2035年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

  2024年,“低空经济”成为科技热词,“科晚”舞台上,作为eVTOL行业内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企业,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华智介绍了低空载人飞行器从研制到取证、运行的前前后后,也许在很近的将来,我们都能实现“打飞的”上下班的梦想。

  “脑机接口”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广州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远清作为专家介绍:“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脑机接口会颠覆我们的生活,像脑控开车、脑控轮椅,还有脑控和机器人的融合等,脑机接口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随着一个个广州科技创新典型案例的生动展示,这场“含穗量十足”的“科技春晚”,也为广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强市鼓足了干劲、坚定了信心。

  “四个服务”助广州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回首2024年,广州在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成绩。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广州获26个奖项,其中牵头11项,占全省近八成;广州R&D经费投入连续十年增长,突破千亿元;广州全球独角兽上榜企业24家,居全国第四,全球第九。广州科技创新的综合水平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而优异成绩的取得,关键是广州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为主要抓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服务国家战略方面,2024年,广州聚焦国家战略部署,构建形成了“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布局,涵盖各类平台近30个,是全国唯一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的城市。广州实验室在抗甲流、抗结核等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已与全球近20个国家(地区)的近50家机构达成合作,吸引全球100多个顶尖科学家团队参与。广州还有4个项目入选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

  服务产业创新方面。广州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产业创新需求出发,聚焦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20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攻关项目,支持经费达2900万元。由此,广州正加快夯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基础。

  服务成果转化方面,广州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不断提升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水平,深入开展“走进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线下对接活动10余场,完成240余项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需求对接,60余项成果已达成合作意向。广州还设立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截至目前,直投基金对港科大(广州)项目投资额已达2300万元,累计带动12个投资主体参与项目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约1.1亿元。广州还持续增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效能,大力推动“一区一机构”建设,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有力支撑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承接港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市技术经理人队伍持续壮大,2024年新培养技术经理人近2000名。

  服务创新生态方面,广州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制定《进一步完善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工作方案》,同时完善符合基础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育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全年市财政投入约1.68亿元,支持1787名青年博士留穗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新增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新增博士、博士后培养平台134家,新进站博士后906人,同比增长57.8%。优化全球尖端人才引进机制,广州还建立高端人才通关服务保障机制和重大科技交流活动协作机制,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取得新成效,来穗工作外国人才数量位列全国第三。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

  面向2025年,广州将对标科技创新强市指标体系,坚持“四个服务”方向不变,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并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进一步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2025年,广州将持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做好广州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健全分层分类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区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平台定位,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支持机制和服务模式;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创新生态。

  二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2025年,广州将进一步健全创新联合体建设体制机制,构建“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全市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探索多种方式为企业争取更多资源。

  三是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5年,广州将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支持各个创新主体开展不同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指导高校、科研机构落实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技术经理人制度建设,完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机制。

  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激励保障创新的良好生态。2025年,广州将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试点,优化外籍人才服务。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