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质灾害分类和灾后自救避险常识

  • 听全文
  • 2020-05-14
  •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 分享到
  • -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除地裂缝以外,其他五类均为广州市日常遇到的地质灾害种类。

  一、崩塌

  崩塌是陡峭斜坡(含人工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地质灾害多发生于外形高且陡峻,坡度达55°~75°的斜坡上,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约占崩塌总数的80%,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约占崩塌总数的20%。强降雨是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

  广州市崩塌主要分布于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和南沙区,人为因素为主引发的崩塌占了约90%,自然因素引发的崩塌仅占10%。崩塌具有发生突然、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塌方量一般几十到几百立方米或上千立方米,规模以小型为主,个别达到中型。

  崩塌示意图

  诱发崩塌的主要因素有降雨、地震、地表水的冲刷和浸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1.降雨: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导致岩土软化,从而最终引发崩塌。

  2.地震:地震会引起坡体晃动,严重的坡体晃动会使坡体失衡,易诱发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体,降低坡体强度,也可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常见的可能诱发崩塌的人类活动如道路工程开挖边坡、农村削坡建房、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机械振动等会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都可能诱发崩塌。

  (一)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

  1.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

  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

  3.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

  4.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

  5.临近周边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

  (二)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

  1.发生崩塌最多的时间是在降雨过程中或稍滞后;

  2.开挖坡脚过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

  3.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

  5.强烈地震或余震过程中。

  二、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示意图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通常具有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床、滑坡台地、滑坡洼地、滑坡鼓丘、滑坡舌、滑坡后壁、滑坡台地陡坎、拉张裂缝、鼓张裂缝、扇形张裂缝、剪切裂缝、醉汉树或马刀树、滑坡泉等构造。

  滑坡形态和构造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动面;3-滑坡床;4-滑坡台地;5-滑坡洼地;6-滑坡鼓丘;7-滑坡舌;8-滑坡后壁;9-滑坡台地陡坎;10-拉张裂缝;11-鼓张裂缝;12-扇形张裂缝;13-剪切裂缝;14-醉汉树或马刀树;15-滑坡泉

  (一)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

  1.在山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

  2.在山坡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3.山坡表面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裂缝中有水。

  4.山坡上的房子墙体开裂。

  5.山坡破顶后方出现裂缝,裂缝急剧扩宽。

  6.上坡上的池塘突然干涸、田地开裂、下降。

  7.山坡体上的电线杆、烟囱、树木、高塔出现歪斜。

  各种前兆的相互印证:前兆出现的多少、明显程度及其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滑坡有着很大差异。在无法判定是否会发生滑坡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先采取避灾措施,再请专业人员来判断。

  (二)滑坡发生的时间规律

  滑坡的发生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人工开挖、爆破等,都可能会有大量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大部分形成于沟谷或山地斜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地质灾害具有暴发突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和破坏力强的特点,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其破坏方式有淤埋、冲毁、堵河等。

  (一)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

  1.泥石流沟谷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要注意行洪区次级滑坡堵沟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上游行洪区次级滑坡在洪水冲刷淘蚀下发生滑动并堵沟断流,这是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2.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二)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

  1.季节性: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

  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

  四、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受自然因素作用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突然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一种地质现象或过程。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根据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两种类型。

  1.岩溶地面塌陷: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发育有松散土层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岩溶塌陷分布广、数量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2.非岩溶性塌陷: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等的地下采空区顶板冒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严重。

  地面塌陷示意图

  (一)地面塌陷的发生具有如下前兆特征:

  1.井、泉的异常变化。井、泉水位的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这些现象反映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突然发生急剧改变,从而为塌陷作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预示着存在塌陷的险情。

  2.地面变形。如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地鼓或下沉现象。它们一般是土洞扩展到一定规模后其顶板已接近极限平衡状态的现象,这时地面已处于临近塌陷的危险状态。

  (二)地面塌陷的预防

  1.运用物探和钻探等技术手段确定浅表洞穴的分布情况,并从危险性的角度进行分区。对松散堆积物厚度不大,且直接覆盖在溶洞和隙宽较大溶隙开口处的地段,要予以高度重视,不应布设任何建筑物。

  2.对已出现地面变形,但尚未塌陷的地点,要圈出警戒区,及时撤离人员。

  3.对岩溶区内分散开采的农村机井,应强调小流量小降深逐渐过渡到预定开采量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洞穴负压的形成。

  4.在可能出现塌陷的地段,要防止地表水的进入,对严重漏水的河溪、库塘进行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5.加强对岩溶水位,尤其是地面变形的监测。

  五、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下松散岩土体固结或压缩,导致整体或局部地面垂直下沉变形的地质现象或过程。地面沉降作为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始终威胁着城市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虽没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的“暴怒”场面,但“温水煮青蛙”式的风险也不容我们轻敌。

  地面沉降示意图

  (一)地面沉降的特点

  1.地域性明显。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域范围多局限于存在厚层第四纪堆积物的平原、盆地、河口三角洲或滨海地带,往往发生在位于上述地貌类型的大城市或高度工业化地区。

  2.地面沉降发生的范围往往较大,且存在一处或多处沉降中心。

  3.地面沉降具有缓变特性,沉降速率一般比较缓慢。

  4.地面沉降一旦发生后,即使消除了产生地面沉降的原因,沉降了的地面也不可能完全复原。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

  1.地面标高损失。地面标高损失造成地表雨季积水,防泄洪能力下降,尤其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将加剧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等灾害,同时还导致观测和测量标志失效,地面高程资料大范围失效。

  2.重大线性工程破坏。城市轨道交通、市政管网、高架道梁、高速铁路、防汛设施等重大线性工程因地面不均匀沉降遭到破坏,直接威胁城市生产生活安全。

  3.建(构)筑物损毁。地面差异沉降导致建筑物墙体开裂、高楼脱空、井管油管相对上抬等危害,严重时可影响建(构)筑物安全运营和使用寿命。

  4.防汛通航能力下降。地面沉降易造成既有堤坝或防汛墙的防洪抗涝能力下降,河道桥下净空减小致通航能力降低,港口码头失效等。

  5.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沉降致使海平面相对上升,海水入侵造成地下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6诱发地裂缝灾害。地面不均匀沉降诱发地裂缝灾害,在许多地区两者伴生出现。地裂缝危害主要包括地面开裂、房屋裂缝、地面设施破坏、地下管道断裂等,直接影响城市安全。

  六、灾后应急自救和避险

  地质灾害发生后,专业救灾队伍未到达之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避灾措施。

  (一)选择正确路线迅速避险逃生。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迅速环顾四周,用最快的速度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但一定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

  2.崩塌往往伴随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要迅速往两侧跑,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3.躲避泥石流应立即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不要在凹坡处停留,不要在土质疏松的斜坡上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在泥石流注入主河道的对岸处,要跑到相当高度才安全。不应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在流动中可能剪断树木卷入当中。

  4.地面塌陷发生后,对邻近建筑物的塌坑应及时堵上,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若人员陷入坑内,要双手抱头,双臂护脸,下蹲抱团,脸藏双膝之间,为保护自己留最大限度的呼吸空间。护住口鼻减少粉尘的吸入,脱身时要迅速逃离,保存体力,适时呼救。

  (二)不要立即进入灾害区搜寻财物,以免再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发生后,地质灾害险情并未立即稳定下来,仍有再次发生灾害或次生灾害。因此,不要再次进入灾害区挖掘和搜寻财物,要迅速远离事故现场。

  良口镇团丰村滑坡

  (三)迅速向镇街报告灾情。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任何一种地质灾害后,都应迅速应该尽快派人将灾情向镇街报告,待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应急调查。

  天河区火炉山边坡崩塌

  (四)有组织地搜寻附近受伤和被困的人。撤离灾害地段后,要迅速清点人员,了解伤亡情况。对于失踪人员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查找搜寻。

  (五)查看天气,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注是否还有暴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后,要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是否还会有发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将有暴雨发生,应该尽快对临时居住的地区进行巡查,自发组织队伍密切监视灾害变化情况,避免新的灾害发生。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