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 图片新闻

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 首日8873人进馆

  • 听全文
  • 2023-12-01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至12月3日的名额已全部约满

  2023年11月30日是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面向公众的首个开放日。记者从院方获悉,11月30日全天共有8873名观众入场。大批市民游客赶来抢饮“头啖汤”,新馆迎来“开门红”。

  新馆第一位观众专程从佛山赶来

  早上8时30分,距离正式开馆还有半小时,新馆的外围和各个入口处已经聚集了不少观众,纷纷举起相机拍下珠江畔这一造型独特的广州新地标建筑。接近9时,新馆西门外的第一批观众入场,他们在门口核验预约码后进入馆内。

  一大早专程从佛山赶过来的杜先生,成为通过人脸识别闸机、安检门入馆的第一位观众。他告诉记者,他对美术比较感兴趣,之前在网上看到新馆开馆的信息,前几天就提前进行了预约。进入美术馆大厅,杜先生第一时间拿出手机“打卡”美丽的玻璃穹顶。看到新馆的建筑,他认为“比较震撼,是有点现代化的一个艺术馆。”他期待在馆里看到书法、绘画等内容,“有提前了解大概的展览信息,今天会尽量把各个展览都看一看。”

穹顶是热门“打卡位”

  “我就是想第一时间来看。”观众郭女士对于能够在开放首日进馆非常兴奋。她住在白云区,早上7时多坐车赶过来,她告诉记者,“我比较喜欢国画,一楼国画的展厅很好看。”除了看展,她对上午的学术论坛活动也非常期待。她也希望之后有机会看到晚上的美术馆,“晚上亮灯之后感觉会更震撼。”

  “第一天会比较有新鲜感。”观众高女士表示。此前麓湖旁的广州艺术博物院旧馆快要闭馆时,她就专程去看了。她认为新馆的整体形象升级了很多,贴近时代感、比较现代,艺术氛围也升级了不少,“我觉得长征历史的展览很不错,让市民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延续。”

  《广州日报》记录66年前广州美术馆开馆

  66年前,《广州日报》记录下越秀山上广州美术馆的开馆时刻以及观众体验;如今,我们再次一同见证美术馆新馆的开放。

  沿着洒落阳光的玻璃楼梯上到二楼,记者来到馆史陈列长廊,这里展出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1957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大量作为珍贵资料的老报纸、老照片,其中频频可见《广州日报》的身影。

  《广州日报》在1957年2月16日广州美术馆开馆前一天,便刊载了《广州美术馆开放启事》:

  “本馆定于1957年2月17日起正式开放参观;展品内容有明、清两代名画及现代著名画家作品、玉器和漆器等艺术品。开放时间……门票:1角。馆址:越秀山(仲元图书馆旧址)。”

  开馆当日,《广州日报》还刊登一篇《参观美术馆》,一名观众讲述了他参观美术馆的感受:

  “除了一些条件特别好的艺术家以外,大概没有多少人看过我们古代著名画家的真迹。现在好了,在风景秀丽的越秀山头,广州美术馆已经开放……广州美术馆的设立,就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接触祖国的美术宝库,让我们有机会学习,有机会懂得多一点……”

  此后,《广州日报》多次刊载广州美术馆展览开幕、展览内容介绍等方面的报道,将馆内丰富多彩的美术展览和美术作品介绍给当时对“美术”还了解不多的市民。

  从越秀山上的广州美术馆,到麓湖之滨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再到如今珠江南岸的新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记录了广州美术馆的历史发展。在新馆开放前,也为新馆的馆史陈列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

  何先生从事美术相关行业。“看到这个展览感觉是记忆的重温。”他说,“这些老报纸、老照片有我的一些记忆在里面,比如这张照片里的人在美术馆里画画,我就想到我小时候在越秀山的广州美术馆也像他们一样在里面画过画。”

  街坊反响热烈

  “广州需要有这样的文化艺术空间”

  开馆首日,除了专程赶来“尝鲜”的观众,还吸引了不少住在新馆周边的街坊。

  何先生表示:“我就住在对面,看着这个建筑建了好多年,所以必须在开馆第一天来看一下里面是什么样子。”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新馆给何先生带来了惊喜。“进来看了,感觉很好,广州需要有这样的文化艺术空间。”何先生说,“我在外面第一感觉是‘怎么这么大!’进来后觉得,的确需要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把这么多好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他还向记者反映:“预约系统挺好的,扫码进馆也很方便。”

  展厅里,记者还见到抱着小朋友来看展的廖女士,她也住在附近,她表示:“带小朋友过来感受一下新馆的艺术氛围。”

  记者11月30日中午点开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的预约平台,发现所有已经开放预约的日期,即12月1、2、3日所有时段的预约已经约满。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