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 图片新闻

广东革博新推“广州起义”红色之旅

  • 听全文
  • 2021-12-15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追寻红四师足迹”

  身着灰布军装,胸佩红布带——11月5日上午9时,中移铁通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铁通”)84名党员干部精神抖擞,集结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分2个队8个班整齐排列,出发参加为期2天的“追寻红四师足迹”党建活动。

  这是“追寻红四师足迹”党史学习教育路线的第一次“行走”。

  活动启动前,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金牌讲解员苏香旭讲述了馆中一级文物、广州起义革命者佩戴的红布带的故事。随后,队伍浩浩荡荡出发前行。

  12月4日,广东铁通的第二批59名党员队伍再次踏上了这条路。广州日报视频团队随队前往,记录下行走中的诸多瞬间。

  94年后的广东山间 又走来了一群身着灰军装的人

  时值岁末,即使在岭南的山间,也时时寒意迫人。但参加“追寻红四师足迹”党建路线的党员干部们却热情洋溢。许多人表示,这条路线内容设计科学、丰富,包含了大量关键的史迹点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将“广州起义”这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实地、实景、实物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打卡赤山约农会海丰总农会史迹点

  在广州起义94年后,一批批党员干部来到了龙门白芒坑。这里曾是红四师的休整地,见证了红四师休整的客家围屋“松龄围”以及红军帮助村民所挖的“红军井”,依然静静地守护于此。在这里,仿佛可以看到当年指战员们露宿街头的场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红军仁义之师风范至今仍是当地民众抹不去的记忆。

  如今,龙门县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教育中心”)崭新落成。党员干部们参观了中心内的专题展览,随后来到白芒坑的红军广场、红军园徒步。红军园依山而建,高低起伏,《团结就是力量》等嘹亮的歌声在山间回响。“看到这口红军井,想起‘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名新党员感慨道。他说,此情此景,让人深感革命先烈的伟大,革命斗争之艰苦,自己在工作中要继承先辈们的精神,勇挑重担,积极进取。

参观龙门县红四师休整地学习教育中心展览

  烈士后人的讲述 让大家受到心灵的震撼

  党员干部们在途中开展主题党课学习,听党史专家主讲广州起义和红四师的转战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时送到各地展出的相关展览,与“实景式党课”内容紧密衔接。

  在“从花都奔向海陆丰”沙盘游戏中,党员干部们以4个班为一组开展游戏。各个班级在沙盘上采取不同战略,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班级以速度取胜,但兵力、武器以及粮食却折损不少;有的班级稳中求进,宁愿放弃速度,也要顾全大局;还有的班级则重在体验,敢为人先。“我们在游戏过程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虽然最后到达,但保存了实力,就像当年红四师转战时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获胜队伍的一个代表如是表示。

  “原来党建活动可以这么有趣!很多之前觉得难记的细节、人物一下子就进到脑子里了。”一位党员激动地说,“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还有哪些挑战环节了!”

  在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党员干部们通过馆内展览和讲解,回顾农民运动历程,认识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之后,以班为集体,开展了探寻“红色印记”主题定向活动,分别探访了万维新、林铁生、林甦等海丰早期农民运动中涌现的革命烈士的后人,听他们亲口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这个环节非常有意义,”一位班长在分享中说,“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其艰难程度可能还不及革命先辈的百分之一。我相信正是他们当年所信仰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那样艰难而伟大的道路选择。”

制定路线,寻访海丰红色坐标

  各班党员干部还共同完成了彭湃烈士故居、得趣书室、海丰总农会旧址、赤山约农会旧址、龙舍埔广场等“红色地标”的定向打卡任务。在海丰的结营仪式上,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

  发掘广州起义不朽价值,构建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追寻红四师足迹”党建路线,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举办“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后所开发的一条党史学习教育路线。

  1927年,中国共产党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又发动和领导了广州起义。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最后失败了。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广州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为保存革命火种,广州起义部队兵分三路进行转移。从广州转移的起义军主力1000多人,转移至广州北部的花县并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随后,红四师到达惠州龙门,获得短暂的休整,留下了“红军井”等动人故事,其后经河源紫金抵达汕尾海丰,与彭湃领导的革命队伍汇合,继续为革命艰苦斗争。红四师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为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对于长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红色精神、革命历史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来说,广州起义部队转战之路具有转变成红色文化传播平台的潜力。从2020年开始,馆方便精心策划了“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以“重走”的形式,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史迹、地点连接起来。在活动中,馆方因地制宜,融入了展览、沉浸式演出、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构建出一套内涵丰富的党史文化教育资源。“追寻红四师足迹”党建路线即是这一项目的最新衍生产品。

  馆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重走红四师转战时途经的龙门、海丰等地,通过听当地党史专家授课、沙盘推演、采访烈士后人、定向学习活动、党史知识竞赛、拉歌团建等形式,多维度、立体化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活动带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文旅融合。这条党建路线是馆方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保护利用革命文物,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的一种创新形式,是促进文旅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极大地丰富了馆方的文创开发形式。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