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中山纪念堂焕彩重塑 25年来最大规模修缮工程历时372天后收官

  • 听全文
  • 2024-07-2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华堂焕彩!7月26日上午,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屋面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暨穗港澳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交流论坛。自此,广州中山纪念堂25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在历时372天后圆满收官。中山纪念堂“修缮不打烊”,施工期间,其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

  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逐一破解难题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南麓,当年举全球华人之力而建设,1928年动工,1931年落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方梅告诉记者,长年的日晒雨淋,建筑的老化不可避免,瓦面开裂严重、原有沥青防水老化,造成中山纪念堂屋面漏水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保证文物安全,2023年7月,纪念堂启动了25年以来最大规模修缮。

0d5b09fe789f59676b70.jpeg

7315031e42aa7f242c66.jpeg

广州中山纪念堂

  这次修缮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文物专家进行了充分论证。但由于在前期方案设计阶段无法大面积打开纪念堂的瓦面进行“精准会诊”,在工程开工后,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精神,中山纪念堂组织了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屋面进行二次勘察,并进行研究性修缮,即边探索边研究,边试验边验证,研究产生漏水的原因,再最终确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勘察后有关方面发现中山纪念堂存在100多处漏水部位。在这次修缮中,由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组建的修缮团队,既尊重了原有工艺,又结合现有的新材料及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要求。中山纪念堂屋面大量采用预制板进行铺设。经勘察,纪念堂屋面漏水主要原因是面层瓦件老化、开裂,瓦面渗水,板瓦底部大部分没有架空,填满砂浆,原有琉璃瓦开裂后,排水不畅,雨水积聚在预制板拼缝处,当拼缝材料老化后,就造成了漏水。因此,如何处理预制板拼缝成为本工程的关键。

  在进行了20余次的试验后,修缮团队采用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结合使用的方案进行施工。修缮团队先根据原状填缝工艺进行修补,底层为沥青麻筋,中层为干硬性防水砂浆,面层为沥青。修缮团队在原状填缝工艺的基础上,还采用了聚脲和聚酯纤维布在表面封缝,优化原有防水工艺,确保防水效果。同时,该团队也采用了传统的岭南铺瓦工艺:架空板瓦,防止板瓦底积水;叠瓦10厘米,确保瓦面不反水;板瓦铺设砂浆位置不上釉,以及板瓦、筒瓦穿铜丝拉结,保证瓦件不下滑;采用传统材料,如锤灰、草筋灰、桐油灰等进行铺瓦,并根据每种材料的特性用在不同部位,例如板瓦底用黏性强的锤灰,板瓦之间用防水效果较好的桐油灰,瓦筒用有隔热作用的草筋灰。

  有关方面表示,历经90多天20余项的反复试验,最终确定最适合的防水工艺,体现了本次修缮工程的科学性、严谨性。

  修缮期间举办文艺演出158场次

  为实现“修缮不打烊”,中山纪念堂采取了最高标准的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外挂冲孔板的形式,在主体建筑各出入口设置安全通道,在施工区域搭设防坠棚,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把对游客和观众的影响降到最低。修缮施工期间,纪念堂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举办文艺演出158场次,无任何事故。

  目前,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上的脚手架已经拆除,纪念堂焕然一新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园容绿化部部长饶淼森对记者说,园方目标是这次大修之后,在未来20年不再出现大规模漏水。

  今后广州中山纪念堂还将与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集成HBIM技术与多元自动化监测及大数据分析预警技术,构建中山纪念堂生命周期全过程预防性保护系统,从而达到准确、及时掌握文物建筑结构安全情况的要求,便于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

  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集纪念、‌旅游、‌会议和演出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本次工程“修缮不打烊”,在兼顾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的同时,确保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正常向市民游客开放。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