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日上午,由广州市文化局主办的“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暨万木草堂全面维修及陈列馆开幕仪式”在广州万木草堂旧址举行,这栋沉寂百年、当年康梁联手著书立学的建筑,从此将向广大市民撩起神秘面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哲夫和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修缮:政府动用1300万
很多市民都了解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事迹,但很少人知道,被视为“戊戌变法策源地”的万木草堂就隐藏在文德文化街背后一条叫做“长兴里”的小巷中――始建于1804年的邱氏书室,1891年被康有为租借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大量居民搬进草堂,随意搭建窝棚与厨房,严重破坏了原建筑结构。1983年,万木草堂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广州市投入1300万元迁出40多户居民,对草堂进行全面修缮,并计划将万木草堂建成越秀区博物馆,陈列康有为等历史人物的文物和史料。2007年9月修缮完工后,但一直被周边临建和违建围蔽。有关部门清迁了有碍观瞻的周边建筑,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
如今,陈列展览分“西学传粤起维新”、“万木草堂开新派”、“草堂弟子显英才”三个部分。
场景:严格按史料布置
14日上午,记者走进闹市区中这一寂静之地。设在邱氏书室的万木草堂是一座三间三进的硬山顶祠堂式建筑,有一后楼。经全面修缮后的,万木草堂旧址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原貌。
场景模拟是万木草堂陈列馆的主体,也是此次陈列展览最大特色之一。由于万木草堂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遭查封,许多材料和文物被毁,加之历经百余年变迁,陈列复原存在巨大困难。
为了使每个场景的布置都“有据可依”,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根据康有为的《自编年谱》,梁启超的《南海康先生传》、《南海先生七十寿言》,梁启勋的《“万木草堂”回忆》,张伯桢的《万木草堂始末记》、《康南海先生传》,卢湘父的《万木草堂忆旧》等有关史料,模拟设置了讲堂、书藏、礼乐器室、康有为休憩室、弟子宿舍等几个重要场景。
细节:当年讲学不设书本
据陈列馆人员介绍,作为康有为开堂讲学的地方,康有为讲学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注重引用欧美事例进行中西比较;草堂弟子还曾在此展开辩论和演讲。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是,当年康有为讲学不设书本,要击鼓三通开始授课。
集中反映了万木草堂“中西学结合”和“学以致用”办学特色的书藏,成为陈列馆一大亮点。据介绍,书藏是万木草堂的藏书室。草堂藏书包罗万象,据专家考究,最盛时书藏多达万余册。
艺术传承人教你刻砖雕
8个民间艺术项目传承人14日在广图献艺
粗中见细的砖雕,微细绝伦的榄雕,神韵夸张的灰塑……14日上午是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包括广绣、灰塑、榄雕、砖雕、广彩、玉雕、牙雕和木雕等民间艺术8个项目的8个“国宝级”、“省宝级”传承人在广州图书馆广场现场手工表演,展示制作技巧,这也是广州民间美术重量级项目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本次活动为期两天,由广州市文化局主办,广州市群众艺术馆和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记者了解到,各位传承人及其助手们将在这两天时间现场安排观众参与学习与制作。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广东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包括《广州牙雕》、《潮州木雕》和《石湾陶塑》等记载广东10大民间工艺遗产系列丛书,经过民间工艺业内专家和学者4年收集,最近出版。
据透露,广东10大民间工艺丛书系列,从2005年开始编纂。该书共10册100万字,图片3000幅,大部分作者都来自10大民间工艺业内传人和专家,余下包括广东玉雕、广州红木雕、潮州瓷塑、肇庆端砚、广东彩瓷、潮汕抽纱和粤绣等7个专题,将在明年内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