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黄埔军校扎根长洲岛英雄辈出

听全文 发布时间:2006-09-14
来源:广州日报

黄埔军校本部大门


 
共和国将帅中有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10位中将、11位少将出自黄埔军校


 
埔军校所在地原是广东陆军小学堂

    82年前的1924年6月16日,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一所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虽然校名曾多次变更,但由于校址设在广州珠江出口处的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有关黄埔军校的历史,以及该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和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等问题,目前已有很充分的研究。但有些问题至今仍被人们忽视,如为什么黄埔军校要建在四面环水的长洲岛上?长洲岛的地理位置有何独特之处?黄埔军校在广州的短短几年间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黄埔军校师生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这些与军校的地理位置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筹备期间对选址争论颇多

  据史料记载,在孙中山决定创办一所新型军校之后,筹备期间大家对军校的选址争论颇多。因为当时驻在广东的各派军事力量都办有军事干部学校,如粤军西江讲武堂、滇军干部学校、湘军讲武堂、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堂等,当时有人主张就在上述机构中选择一个加以扩大,不必重新成立。当然,提出这种主张的人并不是打算建立革命军,而是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

  1923年12月2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经过讨论,拟以“后方医院和测量局为校址”,即现在的烈士陵园一带。这一决议还形成了文件。不过,到最后孙中山还是决定把校址选在地势险要的黄埔长洲岛,利用原广东陆军小学堂和广东水师学堂校址作为军校校址。

  孙中山选择长洲岛做校址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因为当时驻在广东的大小军阀随时发“山大王”脾气,弄不好就会突然袭击军校。据说滇军第三军军长范石生,曾当面奚落蒋介石说:“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缴你的械。”因为当时实力还不足以与军阀抗衡,蒋介石受此侮辱,不敢吭声。孙中山知道驻军不可靠,可靠的是海军,他认为海军是最忠诚于革命的力量,把军校设在长洲岛,周围有海军驻泊,可以防范外来袭击。

  长洲岛是兵家必争之地

  另外,孙中山还考虑到长洲岛是海防要塞。长洲岛自古就筑有多处炮台,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是兵家必争之地。在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时曾在岛上住过,对长洲岛地理曾做过考察。的确,这个四面环水的小岛,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黄埔军校建在这个岛上,有海军护卫,在战略上占据主动地位。

  从堪舆学的角度看,黄埔军校的选址也是非常正确的。

  堪舆学研究天文地理和人类生活、生产、斗争的关系,涉及现代的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学科。在军事地理上,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地称为形胜之地,长洲岛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从堪舆学的角度分析,长洲岛地处珠江咽喉,是从狮子洋进入广州的门户,因地处广州珠江口,四面环水,堪舆学上称为“水口罗星”。

  “水口罗星”长洲岛在广州乃至广东的大格局中既有经济上的作用,又有军事上的作用。经济上,它可以“关锁”水口,使珠江水成“有情水”,有利于对外贸易;军事上,长洲岛上的军事设施可以护卫广州,对广州的安全起重要作用。

  背靠扯旗山面向铜鼓山

  长洲岛上岗峦起伏,北高南低,黄埔军校位于长洲岛的北端,军校本部背靠扯旗山,面临珠江,坐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

  在军校前面左右两方,有娥眉沙和洪圣沙等小岛作“左右砂”,谓之“左青龙”、“右白虎”。在江对岸,有山形似蟹的蟹山作“案山”,有铜鼓山、牛山、将军山等山在远处作“朝山”。这些山与军校后靠的扯旗山互相“对揖”,“情意投契”。这样一来,军校本部正处在山峰的“前呼后应”之中。书称:“前呼后应,大将登台”;又称:“旗鼓相当,武将兵权”。这些都表明古人认为这种格局十分利于培养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利于培养军事人才,在军事上也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黄埔军校师生以长洲岛为大本营,过江平定广州商团军、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残余力量,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常常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关附件
相关内容
政府网站找错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