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都记住了“这个小姐姐是英雄”
花城
文艺风景线
10月26日~27日,由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打造的原创红色题材木偶剧《游曦》作为广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精品展演剧目,一连两天在木偶剧院与观众正式见面。该剧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岁的女战士游曦一生追随革命,在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的儿童剧,《游曦》是一部适合全年龄段观众的木偶剧,也是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成团以来木偶制作数量最多的单个剧目。演出结束,不少大小观众都对该剧报以好评,大人看得感动,小孩也在似懂非懂之中有了新的体会。
游曦的故事:
黄埔军校走出的女军官
整场演出从一对母女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献花的短视频开始,小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瞻仰着烈士墙上游曦的身影,缅怀革命先烈。紧接着,舞台上枪炮声轰隆隆响起,观众一下子被拉回92年前那场惨烈战役。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在与指挥部已失去联系,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游曦带领的女兵班坚守在天字码头,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拼杀,却因为敌众我寡,最终英勇牺牲。临牺牲前的游曦悲壮地回望了自己的一生。
舞台上切换到了游曦的小时候。在那山清水秀的四川省嘉陵江畔大阳沟,童年的小游曦快乐地玩耍,突如其来的飞机炮弹却将无辜的小姐妹炸死,目睹悲剧的游曦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决心走出山沟去学习本领……
现场:大小观众都有收获
记者在现场看到,《游曦》虽然不是童话题材,但不少小观众在父母的讲解下都看得非常投入。有人跟着剧中的小游曦念起四川话的儿歌;有人不断向爸爸妈妈提问;当看到年轻的“游曦小姐姐”壮烈牺牲,有的小朋友更是忍不住埋进了妈妈的怀里啜泣起来。
有家长告诉记者,虽然孩子还小,对剧情似懂非懂,但在自己的讲解之下,孩子多多少少都能看得懂:“看完他们都记住了这个小姐姐是英雄!”
也有不少成年观众反馈对剧情感到惊喜:“原本以为木偶剧会偏儿童化,但《游曦》的故事一点都不低幼,我们大人也能看得下去,甚至觉得很好看!”“我其实是被情怀吸引来的,已经忘了上一次看木偶剧是什么时候,想回味一下。”
“这么一个19岁的姑娘,原本可以在家里嫁人,拥有更舒适的生活,但是一种怎样的信念与勇气让她走上战场,与几倍的敌人拼杀?我相信很多成人看完应该有所启发。而对于孩子来说,《游曦》的故事是从她小时候开始讲起,至少有一段人生经历跟孩子比较接近,他们多多少少也能看懂一些。”
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总经理、董事长潘大庆认为,《游曦》是一部全年龄层的木偶剧,无论大人小孩,都能从中有所收获。他表示,木偶剧并非儿童的专利,在他看来,木偶剧目应该创作出更多有高度、大视野,符合全年龄段的好作品。
潘大庆认为,一部优秀的木偶剧,应该是大小观众走出剧场还有“回响”,回到家还能一起沟通交流。他也呼吁家长,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剧情:“即便他们看得半懂不懂也没关系,有的问题他可以向父母发问,有些则等他长大了再慢慢回味。”
看点:人做不到的“水下相见”由木偶来表现
剧中,1927年4月,游曦的老师萧楚女喋血珠江。为此,《游曦》特别设计了一场重头戏——把游曦到珠江边凭吊萧楚女的戏份,演绎成一段浪漫又悲壮的“水下相见”。幽深的海底,游曦不断呼唤着“萧先生”的名字,悲伤的钢琴音符落下,联想起这对革命师友天人永隔,观众也跟着悲从中来。
这场戏看哭了不少观众,成为全剧最有记忆点的一场。在潘大庆看来,木偶剧的优势,就是可以做到很多真人表演难以完成的场面:“比如这场水中相会,还有游曦在武汉军事训练,跳马、射击……甚至是战争戏里的‘五马分尸’,都是真人在舞台上无法完成的,而暗藏各种‘机关’的木偶则帮了大忙。”
潘大庆告诉记者,在一连两场的演出结束后,《游曦》的下一轮公演或将等到12月左右。
幕后:近80个不同种类的木偶令人惊叹
《游曦》由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傅蕾担任导演,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专业编剧邱建秀担任编剧,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高翔担任作曲,集结了木偶界的超强阵容。
在保持以广东杖头木偶为主的表演特色之外,还有皮影、片状剪影木偶、木偶影子戏、大木偶、拟人化的铁枝木偶等,将近80个不同种类的木偶悉数登场,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游曦》的木偶制作数量多、周期短、任务重,而且在制作上也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剧里大部分角色都是军人,制作出来必须带脚,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工作量,为此,木偶剧团制作部将近3个月加班加点,每天在工厂泡到凌晨,终于完成了这批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