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黄埔军校“入学调查表”现存约百份 “为牺牲来的”“因志愿在救国”震撼人心

  • 听全文
  • 2024-06-1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新生填表写下“何以入校”

  百年前,大批热血青年怀揣“到黄埔去”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辗转前来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当时,每一位进入军校的学生都需要填写一份“详细调查表”作为档案文件。在这份调查表中,最打动人的就是“何以要入本校”一栏。“磨炼革命精神造成一健全革命分子”“为牺牲来的”“因志愿在救国”……从那些各异的字体中,我们能一睹当时涌动的革命精神。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份“调查表”的背后故事。

当时入学的详细调查表 每一位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填写调查表,表明自己报考的原因。

  陈赓手写调查表:锻炼一个有革命精神的军人来为主义牺牲

  “磨练革命精神造成一健全革命分子!”

  这是1924年,22岁的蒋先云在“详细调查表”中的“何以要入本校”一栏中,写下的一句话。

  蒋先云,湖南新田人。1917年,他入读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期间发起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任总干事。1921年,他在衡阳由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毛泽东派往安源从事工人运动,与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4年,经毛泽东等人的介绍,他投考黄埔军校,为黄埔一期第一队学生,任中共黄埔直属支部第一任书记。他在黄埔一期入学考试和毕业考试中都考了第一名,1927年5月28日于北伐攻克临颍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详细调查表”是每一位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都需要填写的档案文件,现存百份左右。其中除了要写明姓名、年龄、籍贯及住址、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基础信息外,还要填写家庭主要成员、家族主要职业、家庭生活状况等关联信息。调查表一式十份,除了成绩、备考两栏之外,全部要求亲笔填写。

  在这份调查表中,最打动人的就是“何以要入本校”一栏。从那些各异的字体中,我们能一睹当时涌动的革命精神:“锻炼一个有革命精神的军人来为主义牺牲”(陈赓);“欲挽救中华民族之衰微,民权之旁落,民生之凋敝,非用有组织有主义的强有力能军队不可”(杨其纲);“期锻炼健强、有主义、守军纪的军人,分担革命事业的责任”(刘仇西);“就是赤诚地想去革命,而来受实地训练革命的工作”(洪剑雄);“因志愿在救国”(刘云)……

  “那些文字应是各人经过独立思考之后认真填写上去的,”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曾庆榴在《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一书中如是评价,“中共党员之投考黄埔,首先应是本人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选择,尤其是学习军事、从事军队工作的愿望推动的结果。”

  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积极为黄埔军校引荐学生

  军校建立后,将招考学生名额分配给各地,第一期最初计划招生324名,实际招生人数则远大于此。初期为4个队,约500人。后由湘军讲武学堂合并到军校的158人及四川送来的21人编成的第6队学生也归入第1期。

  不过,黄埔军校的招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一个原因,是各省份多在大大小小的军阀控制之下,不能公开招生,甚至有的军阀竟下令学生不得出省一步。因此孙中山借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委托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在广东则公开招生。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人都为黄埔军校引荐过学生。曾庆榴在《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一书中写道,1924年3月,毛泽东负责黄埔军校在上海地区的考生复试工作,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各省包括湖南的考生,需要到上海复试。其间,他接待了张隐韬、杨其纲等考生。毛泽东是蒋先云、伍文生、李汉藩等进入黄埔军校的介绍人,赵自选等人也是在上海经过他的考选、安排而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的。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杨匏安故居等革命史迹的展览陈列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份重要的文件——192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各地组织选派党员、团员、国民党左派人士投考黄埔军校的《通告第六十二号》。通告要求各地“速速多选”人员前往广州投考,并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还指明将报告人介绍信寄往杨家祠,由杨匏安转交广东区委。为保守党的秘密,防范各地封建军阀势力对党组织的破坏和确保党员的安全,通告采取秘密方式下发。

  从这份通告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黄埔军校工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有姓名可查的前六期黄埔军校师生中为共产党员的有近800人,其中很多人成为组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第一门考作文 题为论中国当时贫弱原因和挽救良策

  当时,报考者一般要经过三关,第一步是各省份的初选,第二步是在上海、郑州等地举行的复试,第三步是军校的总复试,也就是入学考试。在广东之外,考生的初选和复试等环节往往需要保密。有湖南籍学生回忆:“我于三月的某天晚上,秘密地到清水塘去报考。入选后,“(何叔衡)嘱咐我们行动要秘密,分散搭火车轮船到汉口后,再搭轮船到上海去见毛委员……于三月底参加长江流域和以北各省考生的复试,也是秘密进行的。”

  1924年3月27日,黄埔军校以广州文明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场,举行第1期新生入学考试。第一门考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论述中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之良策。之后还有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考试。各地投考的学员共1200余人,3天试毕,因考生学识较佳者颇多,故酌量多取。4月28日发榜,第1期共录取正取生350人(还有说360人或372人),备取生120人(还有说117人或100余人)。

  当时许多热血青年怀揣“到黄埔去”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辗转前来广州。有黄埔六期生回忆,从长沙到广东由于战时铁路不通车,他们“在炎热的夏天,着草帽,戴斗笠,背包袱,沿着大道向坪石、乐昌方向前进。日行数十里,甚至百余里”,晚上要用盐水泡脚防止脚泡溃烂,皮肤晒得发黑起皮,发痧闹病的有很多,该生认为“投考黄埔走上革命的道路,也是要靠坚强的毅力,奋勇前进才行”。

  在招生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1924年1月,徐向前到山西阳曲县小学当教师,正要去上任,听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于是悄悄约上几个同乡,前往上海报考。初试通过后,徐向前等从上海乘火轮到广州参加总复试,最终他被录取了。他的夫人黄杰则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女生队队员。他们可称是一对黄埔伉俪。

  陈赓可以说是“跳槽”入学的。当时,陈赓等人沿珠江长堤散步时,看到了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认为“革命青年不应分散力量,甚或为私欲者所利用,而应集中黄埔训练”。于是他率先退出了“湘军讲武学堂”,报考黄埔军校。

  开国中将阎揆要是陕西佳县人。在北京时从《新青年》上得知军校在招生的消息,与几位同乡取道天津南下。因为身上没有几个钱,他们只买了最便宜的通舱票。船上管饭不管菜,他们便买了两罐咸菜,从天津吃到广州。船经过香港时,大家登岸游览,发现一碗面条就要8个便士,菜更吃不起。他们以为醋不要钱,就以醋当菜。谁知加醋也是要另外加钱的,店员过来结账时,醋钱不少,大家当时就愣了。虽然他们错过了考期,后来还是获准参加补考,最终得以入学。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