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组织体验活动 重温传统年俗

  • 听全文
  • 2023-11-28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人的“年味”离不开民俗活动
专家街坊一起聊聊如何留住年俗

  过去,广州各地春节期间会举办花都元宵灯会、掷彩门、黄大仙祠庙会等非遗民俗活动,而现在有的活动日益式微。近年来,广州也有一些新民俗活动,比如已连续举办13年的广府庙会、越秀公园的迎春花灯……如何让花都元宵灯会、掷彩门等较濒危的春节非遗民俗焕发新活力?新民俗活动如何玩出新花样?民俗专家、一线亲历者和新老广州人一起来谈谈。

广府庙会已举办13年

  一线亲历者

  广府庙会与花市联动让年味延续

  “90后”陈先生每年都要到城隍庙祈福,顺便到广府庙会看巡游、吃美食、逛非遗摊位买点“小玩意”,“这已经成为我们家过年的固定环节”。

  已经举办13年的广府庙会,如今逐渐成为广州的新民俗。“古时,在广州,类似庙会的民俗活动被称为‘诞’。”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说,“随着社会人口的流动,北方庙会等传统习俗被带到广州。2011年,广州举办首届广府庙会。”

  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何愿飞从第一届广府庙会就开始参与。他透露,广府庙会最早策划的初衷,其实与“年味”相关。恰逢那个时候广州刚举办了亚运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规模上升,大家对于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开始多起来。而广府庙会的创办,正是对春节假期后“年味”的延续和补充。

  提到庙会,人们总会联想到传承。在何愿飞看来,庙会内容和形式上把广府文化和非遗文化集中展示,这种“既植根于传统节俗,又尝试融入现代创意”打造的新民俗,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他回忆,从第二届开始,广府庙会专门设置的“非遗区”,如今已逐渐成为庙会期间体量最大的、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区域。今年,20余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及广府特色文创品牌入驻,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其中包括广彩、通草画等,还首次开设了非遗夜市。非遗街区不是只有一个个摊位这么简单,其中每一个区域的设计都有巧思。北段是以文创为主,中段以岭南的精髓为主,南段则是促进各地域间在非遗方面的交流,形成联动,打开市场。

  13岁的广府庙会,未来该如何成为多种文化交融的民间“嘉年华”?越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睿表示,近年来,广府庙会不断创新发展,如今已有水上庙会、空中庙会、校园庙会、祠堂庙会等不同板块。同时,2023年,广府庙会还举办了200多场文化惠民活动,满足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接下来,广府庙会将继续与“百年花市”西湖花市强强联动,让春节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年味更足。2024年,广府庙会还将继续沿用线下+线上的方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广府庙会的魅力。

  岭南文化研究学者

  走读诗词里的广州,提升诗意年味

  说到广州年味,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认为最大的特点是鲜花与诗歌的交融。在她看来,年味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豁达的胸怀、开敞的视野,我们就能看见更多韶乐华章、烟火俗常……这样的年味方可触可感。

  春节与家人一起,除了行花街诗意满满,跟着名家文豪走读古诗词里的广州,也是一个很好提升诗意年味的举措。比如广州千年古港:张九龄写下了《送广州周判官》、韩愈写下了《送郑尚书赴南海》;还有广州千年地标,张九龄创作了《使至广州》、杜甫写下《归雁》。

  她指出,广州被称之为花城,并非此地特别适合种花,而是这里的营生讲究过日子的诗意,并且把这份用心潜移默化到生活里,成为生活习惯和民情风俗。如今的广东是全国的诗歌大省,广州写诗出诗集的诗人数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她说:“花市非常诗意,又非常接地气,行花街会让年节突然有了高潮。”不管是数十年前“大姑娘行花街”的兴奋,还是今天的全民嘉年华的狂欢,大家的心境始终未变——就是在烂漫花景中,品味生活的香美滋味。

  梁凤莲表示,大众嘉年华是营造春节氛围的关键,全民参与同欢共乐是年味十足的标配,关键在于提升这座城市在春节期间特有的“烟火气”。所谓“烟火气”来自三个方面,就是广州城市文化的传统底蕴、平民特色、商业气息,文化讲述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烟火气”是千年商都,是花城看花,是食在广州,是春联年宵,是烟花爆竹,是广州的文化气质和特色的总和。这些年,传统底蕴与平民特色有待进一步融会贯通,如果让每一个普通市民都能亲身参与传统活动,年味一定会更浓。

  广府文化学者

  把庙会系列活动办下去,强化“花城”概念

  作为广府文化学者,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广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饶原生认为:“守护年味,其实就是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认为,“各处乡村各处例”,各地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年味。如何提升广州“年味”,或许需要考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如何紧密相连,并通过新鲜元素的加入,提升广大市民的兴趣。

  “比如说,广州是花城,我就建议继续做好‘花’的文章。” 在饶原生看来,花城爱花,“行花街”“迎春花市”这两种不同概念的仪式感都应该延续下去。饶原生印象很深的是,今年的广府庙会重点强化了“花”的元素,打造可供市民游玩的“十二花境”、举办首届“素馨佳人”评选等,既致敬历史人文意义上的“市花”,亦充实了广州“花城”文化本质。饶原生表示:“素馨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最美好的花事记忆,其柔美、低调、内秀、淡雅、洁身自好,很能体现广州人的品格风貌。建议广府庙会可以一直把系列活动办下去,强化‘花城’概念。此外,如何让更多广州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到类似活动中,可能还需要更广泛的传播。”

  此外,“年味”也有饮食之味。饶原生建议,“食在广州”的“饮食”元素要跟城市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进行包装、提升。“广州人一年到头最看重的就是年夜饭,一家人整整齐齐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而且,广式团年饭,菜式也大有学问,必须要有几个寓意好兆头的菜式。未来大家或许可以考虑过年期间如何在‘食’的部分做得更有意思。”饶原生建议称,过年期间相关民俗活动筹办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考虑如何跟美食元素融合,“希望食街不仅仅是食街,食街上吃什么、美食如何做得更有文化内涵?期待加入一些城市文化的提升”。

  文化研究者

  外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也可引入广州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仪式感的。很多地方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的吃、穿、住、行,都被赋予了仪式感,具有某种文化意义。”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认为,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在春节这段时间,我们中国人达到高度共情,大家都有着相似的情绪,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在曾德雄看来,广州的传统过年民俗“应该发扬光大”。比如“行花街”“洗邋遢”“蒸年糕”等,这些传统文化需要坚守,“还可以挖掘这些仪式背后的价值观念、人文观念、思想内涵”。

  保持发扬传统过年“仪式感”之余,曾德雄希望在提升“年味”方面能有一些创新,“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英歌舞突然爆红出圈,这些外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也可以引进广州。还有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资源,也可以引入广州,丰富大家的节日文化生活”。曾德雄认为,如今社会人员流动频繁,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广州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生活在广州的人们来自天南地北,文化的流动传播、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

  此外,传统的年味也需要现代表达。曾德雄以火遍全网的酱香拿铁为例,“它把传统的资源和现代表现手段进行了嫁接,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他认为,或许,通过元宇宙、人工智能、AI数字化等现代表达方式,“年味”等传统文化能够深入年轻群体,被他们了解接受,从而提升广式年味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广州本地人

  非遗、民俗的展示需要更多元化

  “95后”李彤从小在广州长大,在她看来,举办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是可以增加“年味”的,“我感觉广府庙会比较多是爸爸妈妈带孩子去。”

  什么样的春节民俗活动对李彤来说更有吸引力呢?“我觉得广州民俗活动需要做更多推广,如果能够很‘出圈’,我一定会去的!也希望有更专业和有创意的策划,比如非遗、民俗的展示上更多元;庙会可以考虑和音乐节结合,有唱歌、表演,也可以像漫展那样,有集章、文创、打卡。”

广州文化公园灯会

  在广州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吴女士,成家后基本都在广州过年。在吴女士的印象中,越秀公园和文化公园的灯会是比较传统的广州过年民俗活动,“这几年灯会都会尽量去看看。”她希望灯会、庙会等活动可以一直办下去,“这也是重拾传统的一种方式。”而对于从化掷彩门、花都元宵灯会这些近年式微的民俗活动,她表示,经过了解,自己感觉这些民俗活动挺有趣的,寓意也很好,或可结合新时代群众的需求做一些改良,让活动得以继续举办,“比如做成一些小型版本的体验活动,让经历过的人重温一下,没经历过的人有机会可以体验一下,都是很有意义的。”

  非遗年俗

  元宵灯会

  1956年,文化公园开始在元宵节举办元宵灯会,反响热烈。据《广州文化公园》一书记载,1956年首次举办的春秋两次灯会,规模均较小。但是,它让羊城观众眼前突然一亮,反响热烈,灯会规模逐渐扩大。

  如今,除了文化公园的元宵灯会,越秀公园的新春花灯会也是广州规模较大的花灯展。“白天赏花,晚上观灯”,春节赏花灯成为不少广州家庭过年的必备节目。

  广府庙会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每逢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循例举行官方祭祀,民间庙会活动也热闹非凡。2010年,经过修复的城隍庙对市民开放,恢复传统民俗活动。2011年元宵节,以城隍庙的重修开放为契机,广州举办了首届广府庙会。

  今年,20余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及广府特色文创品牌入驻,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其中包括广彩、通草画等,还首次开设了非遗夜市。

  舞狮舞龙

  广府地区春节舞狮舞龙的风气很盛,清代屈大均就在《广东新语·广州时序》篇记载了广州元宵节“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的情形。

  在广州,每逢节庆,特别是春节,民间多以舞醒狮助兴,祈望新年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年初一,一些村里的龙狮队绕祠堂、龙母庙巡游,并进行“点睛”“采青”等仪式,还会有“上楼台”等高难度表演。除在广场表演外,醒狮还会逐户拜贺,有“瑞狮临门”之意。

  2006年,广东醒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掷彩门

  掷彩门,又称“放土炮”,是从化区特有的民间喜庆活动,掷彩门寓意“好彩”,村民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活动自明末清初传承至今,每年元宵节前后,从化区各个乡村都会举行。彩门用竹篮纸糊而成,扎成门楼或牌坊形状,在塞满烟花爆竹后,高悬于旗杆上。活动时,村民任意用点燃的爆竹向彩门投掷,谁若用爆竹点燃了彩门的药引,便被视作“中了头彩”。

  2013年,掷彩门入选第五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