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开始评选羊城八景 绵延至今八百年 山水格局日渐重要 见证广州历史文化传承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广州山水之美,自古让人心仪。自宋代开始,广州就有评选羊城八景的传统,历经元、明、清各代,沿袭至今。羊城八景,用八组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生动记录一座城市的沧海桑田和成长轨迹。
历代羊城八景,虽选取点有所不同,但总体围绕白云山系和珠江水系,由远到近、从远郊到近郊到城内,再到遍布全城。从羊城八景的变迁中不仅可以领略不同时代的云山珠水格局和岭南人文风情,还能清晰看到广州的社会发展和城市面貌改变。
如果把历代羊城八景串联起来,就像一本教科书,一座博物馆,讲述着广州在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
宋代
以水为美
扶胥浴日
石门返照
海山晓霁
珠江秋色
菊湖云影
蒲涧濂泉
光孝菩提
大通烟雨
“扶胥浴日”高居八景之首
“海山晓霁”折射贸易繁华
从北京路驱车约45分钟,在黄埔东路右拐电厂西路,行驶约300米,左边有一郁郁葱葱的小岗——章丘岗。很少有人知道,章丘岗之南曾是宽阔珠江,来往商船樯橹云集。这里由此成为宋代羊城八景“第一景”——“扶胥浴日”。
据考证,评选羊城八景的传统出现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至今已有约800年。广州博物馆研究员陈鸿钧告诉记者,宋朝是传统仕民文化发展的高峰,各地热衷评选“八景”。这一潮流风靡全国,广州自然不能缺席。
城内仅“光孝菩提”一景
宋代,广州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官方修筑了子城、东城和西城,史称“宋三城”。不过,那个年代,城内的人文景点不多,人们便舍近求远去赏景。宋代羊城八景分布处,东到扶胥,北抵石门,且多以“水之美”为特色,城内仅“光孝菩提”一景。
《石门返照》 姚涯屏绘
“扶胥浴日”位于今天黄埔庙头村南海神庙内。根据地理学家考证,当时珠江宽约1100多米,有“大海”之称。人们清晨登上浴日亭,待红霞初现时,但见万顷碧波顿染金光,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故称“扶胥浴日”。
南海神庙内的浴日亭,曾可俯瞰“扶胥浴日”的美景
广州海事博物馆提供的史料显示,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至岭南惠州途中,慕名前往南海神庙游览。他在这里挥毫写下《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此诗一出,浴日亭声名远扬,后人将该诗刻成石碑立于亭中,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唱和的诗词。
在浴日亭苏东坡碑的背面,还有一块石碑,刻有明代哲学家陈献章所作的《和东坡韵诗》。根据陈鸿钧的研究,与苏东坡这首诗唱和的诗文不下百余首。“苏东坡是大文豪,写过的诗非常多,但像《南海浴日亭》这首有这么多人唱和的,实属罕见。”
城外江上可见海市蜃楼
宋代羊城八景中,除“扶胥浴日”外,“石门返照”“珠江秋色”和“海山晓霁”也与珠江有关。
“石门返照”位于白鹅潭西行15里处的石井小北江与流溪河汇合处,过去这里是南北交通的要冲。相传那时,石门江面在日落时分常有广州城的幻影,往来车马亦隐约可见。所以,宋代年间,在广州城外就可见到“海市蜃楼”的美景。
广州是三江交汇之处。古时,珠江江面开阔。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千帆排列,渔火点点,形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珠江秋色”。
“海山晓霁”位于北京路一带。据史料记载,宋嘉祐年间,官方在镇南门外江边建起海山楼。在海山楼上不仅能欣赏珠江美景,还可以窥探广州海上贸易的繁荣。可惜海山楼在元代被毁,“海山晓霁”的美景只能留存在历史文献中。
宋代羊城八景的另外四景中,“菊湖云影”位于现越华路、东风中路和豪贤路一带,当时湖水如镜,云彩映入,故名“菊湖云影”。明代城市扩展,菊湖干涸,被辟为居民用地。“蒲涧濂泉”在今白云山滴水岩景区;“大通烟雨”在今芳村花地滘口大通寺;宋元两代都入选羊城八景。不过,如今景色难寻,只有大通寺和通津街等地名记录了这段记忆。
“光孝菩提”古时在广州城西北角,原为南越王赵佗五世孙故宅,后宅改寺,寺内菩提最为有名,至今保存完好,游人不断。
元代
青山悦目
扶胥浴日
石门返照
大通烟雨
蒲涧濂泉
粤台秋月
景泰僧归
白云晚望
灵洲鳌负
城外青山入“八景”
“云山珠水”迷人眼
元代羊城八景中,每一景都距离城区遥远,城内竟没有一景。八景中,“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涧濂泉”等四景都与水有关。新增的四景——“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洲鳌负”则替换了宋代的“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和“光孝菩提”。新景中,除“灵洲鳌负”外,其余都在白云山系,分别是白云山上的“景泰僧归”“白云晚望”和越秀山上的“粤台秋月”。这说明,“云山珠水”格局开始深入人心。
景泰僧归 关俊绘
“扶胥浴日”延续宋代盛景
元代的八景中保留了宋代的四景,说明元代广州城市发展与宋代相差不大。其共同特点是大部分分布在城外,绝大多数景点集中于白云山、越秀山和珠江。当时,白云山已被开发,越秀山也成为风景区,城内反而无一景。有历史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光孝寺受战乱破坏所致。
粤秀连峰 莫肇生绘
在保留的四景中,“扶胥浴日”是宋代社会文化的延续,表明当时港湾淤积不严重,洋舶仍能出入扶胥港。唐代,外来商船都在扶胥镇前港湾下碇,使当时扶胥镇成为世界知名港口。宋代承继这一特点,更加繁盛,加以风光胜景,遂成八景之首。元代又承宋代之盛,亦列为八景之首。
“石门返照”“大通烟雨”两景,也因为北江、西江、大通滘口地形变化不大,仍为交通要冲之地,市镇繁华,景色美丽,故仍列入八景之中。
“灵洲鳌负”离广州城最远
元代羊城八景中,“大通烟雨”“景泰僧归”“灵洲鳌负”皆与佛教有关,其中离广州城最远的是“灵洲鳌负”,位于今日南海官窑附近的灵洲。据记载,古代灵洲是江心洲,水道为广州西北水陆交通中心。东晋年间,这里建有普陀禅院。相传岛下有鳌鱼顶托,景色奇美。但如今,河流成田地,禅寺被毁,景色已异。
离古城稍近的“白云晚望”缘于白云山上的白云寺。据广州荔湾区地方志和荔湾区艺术档案馆合编的《广州风华》记载,薄暮时分,站在白云寺晚望亭,凭栏眺望,夕阳斜照,珠江如带,古城沉浸在晚霞暮色中。“白云晚望”由此入选元代羊城八景。今天的白云寺仍是观赏广州城的最佳地点。
白云山北坡有元代羊城八景之一——“景泰僧归”。相传罗浮山景泰禅师在白云山北坡择地建寺,名为“景泰寺”,寺旁有一亭,名“僧归”。深山名刹,清幽静穆,深为游人喜欢。后来,因战争等原因,寺破山空,“景泰僧归”之景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越秀山景观受人们喜爱
白云山余脉越秀山以“粤台秋月”列入羊城八景。越秀山亦名越王山,因南越王赵佗而得名,山上建有越王台。元代以前,越王台是越秀山最高、最宏伟的建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篇章。南宋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北上,路经广州,写下“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之句。故越王台又称越台(“粤台”)。每到秋天,夜晚明月朗照,山上松涛绿浪,“粤台秋月”由此而生。
越秀山犹如广州的历史博物馆,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广州的变迁。历代羊城八景中,与越秀山相关的景观入选次数最多,如元代的“粤台秋月”、明代的“粤秀松涛”、清代的“粤秀连峰”,以及后来的“越秀远眺”“越秀层楼”“越秀新晖”“越秀风华”等。
在广州市政府参事黄淼章看来,沿着越秀山的“脉搏”,可从城市的“原点”走向城市的未来。当我们盘桓在越秀山古城墙脚,或站在五羊石雕前,或攀登五层楼时,思古幽情就会油然而生。
明代
景在周围
粤秀松涛
穗石洞天
番山云气
药洲春晓
琪林苏井
珠江静澜
象山樵歌
荔湾渔唱
“粤秀松涛”“象山樵歌”在城北
其余六景皆在城区西南繁华处
根据嘉靖年间《广东通志》记载:“郡城之俗,大抵尚文,而其东近质,其西过华,其南多贸易之场,而北则荒凉。”这说明,当时城西、城南是城内繁华商贸区。
明朝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繁荣。这时的羊城八景一反宋元风格,增加了6个集中在城内或近郊的新景点,融入更多城市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元素。
此外,白云山景观没有列入明代的羊城八景。白云山在宋代八景有“蒲涧濂泉”一处,元代有“蒲涧濂泉”“白云晚望”“景泰僧归”三处。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区扩大后,越秀山景区得到开发,与城内居民关系更加密切,逐渐取代了白云山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明代的“粤秀松涛”“象山樵歌”,以林莽苍苍之气势取胜。
五仙观两度入选羊城八景
明代羊城八景除保留越秀山和珠江外,其余全部为新增景点,分别是“穗石洞天”(今惠福西路)、“番山云气”(今文德路、中山四路一带)、“药洲春晓”(今教育路一带)、“琪林苏井”(今海珠北路与光孝寺之间)、“象山樵歌”(今解放北路一带)、“荔湾渔唱”(今荔湾湖一带)和珠江静澜,且多在城内,反映了当时广州人对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视。
荔湾渔唱 关志全绘
明代羊城八景中的“穗石洞天”与清代羊城八景中的“五仙霞洞”其实指的都是五仙观。“穗石洞天”是从五羊赠穗传说发展而来的。五仙观一带古时叫坡山,坡山与番山、禹山同为低矮的红色砂岩小丘,曾是广州最为繁华的地方。坡山上有一洞,名穗石洞,洞里有一块巨石,即“仙人脚印”。
图为药洲遗址
樵夫在象岗放歌入八景
1980年中国大酒店选址于象岗。谁也不曾想到,机缘巧合定下的“风水宝地”带出了一个尘封几百年的羊城八景——“象山樵歌”。
象山是越秀山南面一带的山岗,因有一座山岗形如大象,故又名“象岗”,约位于今解放北路与人民北路之间。
明朝时,象岗位于大北门外西北侧,为扼广州北路交通咽喉要地。据史料记载,象岗曾林木茂密葱茏,为府城近郊的采樵区。当时,人们常上此山割草打柴,并有樵夫放声高歌,这便是“象山樵歌”。
以百姓“放歌”入景的,在明代还有“荔湾渔唱”。根据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羊城八景展资料,荔湾湖一带曾经有红荔千树,荷塘百亩,渔船往来,故有“荔湾渔唱”。有竹枝词是这样写的:“昌华苑接荔枝洲,影入珠江不肯流。试上五层楼上望,珊瑚千树水西头。”
据《广州风华》一书描述,明代广州城进一步向城西发展,荔枝湾更有诗情画意,河涌如网,渔舟出没于荔林间,歌声回荡在碧波上,惊起一群沙鸥、白鹭。
到了清朝十三行时期,行商富贾多聚居于此,修筑园林宅邸,逐渐形成“有钱住西关”的说法。
如今,在文塔前小码头坐上小船,沿着荔枝湾涌,穿过龙津桥,驶向水波荡漾的荔湾湖。两岸时而传来悠扬的乐曲和歌声,或是来自湖畔聚集的市民,或是来自附近乐吧,或是来自街坊的私伙局,侧耳倾听,颇为悦耳。
一到夏天,荔枝湾荷花盛放之时,市民在水畔品茶、看戏、评曲、鉴玉、赏花,加上鱼片粥、艇仔粥、炒田螺的香味飘荡,此情此景极具广州风情。
“荔湾渔唱”与“象山樵歌”, 都是以声入景,一水一山,相互对应,呈现的都是当年广州的山水特色和广州人的生活场景。
清代
远处寻芳
粤秀连峰
琶洲砥柱
五仙霞洞
孤兀禺山
镇海层楼
浮丘丹井
西樵云瀑
东海鱼珠
琶洲岛西樵山“上榜”
为赏景人们走得更远
清代,广州人评选羊城八景,审美更加多元化,选址范围更加拓展,涵盖城内、城外和东西城郊,囊括了湖光山色、建筑遗址等景点。
图为西樵山美景
据考证,清代羊城八景曾评选过两次,第一次为清乾隆年间,八景分别是“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西樵云瀑”和“东海鱼珠”;第二次是清代中后期评选的清羊城八景,与宋元明三各朝代所评类似。
随着城市发展和清代城西地理变化,明代羊城八景中的“番山云气”“荔湾渔唱”到了清代已不复“上榜”。
琶洲塔犹如水上“中流砥柱”
清代,“粤秀连峰”取代了“粤秀松涛”。从地理方位看,“粤秀连峰”和“镇海层楼”均为越秀山景观。“孤兀禺山”与明代“番山云气”相对应。与宋代相比,变化较大的是“浮丘丹井”“琶洲砥柱”和“西樵云瀑”。“浮丘丹井”位于今西门口中山七路附近。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留有“丹井”古迹。上世纪初,因修路将浮丘石凿低作为路基,成为今天中山七路的一段。
清代“琶洲砥柱”成为八景之一,则反映了清代广州外贸的兴旺。
“琶洲砥柱”位于今广州市新港东路北侧琶洲。清代,琵琶洲并非像如今一般与陆地相连成片,而是珠江中的一个江心小岛,因形似琵琶而得名。洲上有个小山岗,高十余丈,早在宋代,外来商船就以此作导航。
根据《羊城古钞》所述,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于洲上建九级浮屠屹立海中以壮形势,名曰海鳌塔”.海鳌塔也叫琶洲塔,耸立于烟波之上,从远处望去,它如江中的中流砥柱,故曰“琶洲砥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了闽、浙、江3个海关,独保留粤海关,开启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序幕。当时来中国贸易的外来商船,一律停在“琶洲砥柱”东侧的黄埔古港,场面极为壮观。从宋代的“海山晓霁”,到清代的“琶洲砥柱”,都是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佐证。
“东海鱼珠”反映黄埔外贸地位
“东海鱼珠”在琶洲之东、黄埔港附近,是江心的冲蚀红砂岩石块,长期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北面一山如鱼张口向珠,故称鱼珠。晚清设有鱼珠炮台。此地列入八景之一,同样反映黄埔外贸地位的加强。
“西樵云瀑”位于今佛山西樵山,这是清代八景中离广州城郊最远的景点。根据史料记载,西樵山泉眼瀑布众多,水汽飞溅,形成飞瀑,最大落差达40米。“西樵云瀑”入选羊城八景,足见随着广州至佛山水道的开发,通往南海的路线畅达,也说明广州人的文娱活动范围扩大了很多,反映了广府文化的辐射力以及广佛社会变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代
满城画卷
塔耀新城
云山叠翠
珠水流光
越秀风华
古祠流芳
荔湾胜境
科城锦绣
湿地唱晚
(二零一一年版)
四次票选新“八景”
“小蛮腰”曾高票入选
自宋代以来,历代羊城八景都是广州的文化遗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在1963年、1986年、2002年和2011年,共四次评选“羊城八景”,不仅反映了自然之美,还反映了时代之美,更体现了城市精神的持久魅力。
塔耀新城 董应钊绘
“流花玉宇”诠释一个时代的广州范
1963年,广州评选的羊城八景是“白云松涛”“萝岗香雪”“越秀远眺”“珠海丹心”“红陵旭日”“双桥烟雨”“鹅潭夜月”与“东湖春晓”。
萝岗香雪
珠海丹心 朱永成绘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广州迎来了新的腾飞,千年商都有着繁荣市场的沃土,更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1986年6月,历经10个月的反复斟酌和评选后,在广州地区绿化委员会和《广州日报》的共同主持下,体现改革开放后羊城精神面貌的“羊城八景”出炉,分别是“红陵旭日”“黄埔云樯”“云山锦绣”“珠海睛波”“黄花浩气”“越秀层楼”“流花玉宇”和“龙洞琪林”。
红陵旭日 陈水兴绘
广州是英雄的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评选的羊城八景中,广州人用“红陵旭日”“黄花浩气”“黄花皓月”等景致来缅怀先烈,颂赞英雄。其中,1963年和1986年连续两次入选羊城八景的“红陵旭日”是指位于中山二路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流花玉宇”是指广州火车站周边的建筑群。京广线、广深线、广三线等交会于此。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传遍全国。当时的广州火车站不仅是广州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建筑之一,也是追梦人南下珠江三角洲的第一道闸口。从车站西边的出站口走出了无数企业家、工程师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广州火车站与周围的流花宾馆、白马市场、东方宾馆以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楼,形成了广州最具规模的商务、旅游、购物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当代广州商贸繁荣的一个缩影。
“塔耀新城”以最高票数入选最新版“羊城八景”
每次评选的羊城八景都是这座城市风貌变化的佐证。2002年,站在新世纪之初,又一批羊城八景问世,分别是“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流芳”“五环晨曦”“黄花皓月”与“莲峰观海”。其中,“天河飘绢”“五环晨曦”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面貌。
天河飘绢 王少伦绘
古祠流芳
2011年的“羊城新八景”是在广州成功举办亚运会之后推出的,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收到了860多万张选票。新入选的景点是市民肯定“十年蝶变”的最佳注脚。其中“塔耀新城”一景以最高票数获选。
陈鸿钧表示,羊城八景在宋朝首创、元朝紧跟,并延续至今,说明八景文化在广州这块土地上被滋养并发扬光大,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历经多代,羊城八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是对广州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提炼概括,充分体现了广州山水城市的自然演变、社会变迁和精神气质。从布局来看,羊城八景由远到近、从远郊到近郊到城内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印证了广州城市建设的总趋势以及城市不断扩大的格局。
今天,站在广州塔俯瞰广州城,羊城八景就像一把钥匙,时时开启人们对广州历史的记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