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一年间 企业增两成
对当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对千年商都广州而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则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径。
过去一年来,广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瞄准最困扰发展的问题,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激活力。在经济上,拥抱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1平台2区域10工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民生上,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刀刃向内的精神优化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涵盖教育、医卫、社保、住房、环境等市民关切领域。
好风凭借力。
搭建电梯事务社区治理平台等12项来自基层的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并制作系列宣传片,陆续在报纸、网络、电视、广播、微信、抖音发布推广,对加强改革宣传工作进行探索;加强改革督察和效果评估,建立改革要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国家和省试点、基层改革等4本台账,对营商环境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3项重点改革开展滚动评估……
今年以来,广州市相继出台了《广州市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广州市2019年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广州市2019年基层改革创新项目》等改革文件,推出11个领域209项改革举措、16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22项基层改革创新项目。以重大试点带动全局改革突破,一批经验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筑巢引凤:
至9月底全市共有企业122.3万户 同比增逾2成
今年2月19日,广州南沙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获国家人社部批复,同意试点开展聘任港澳籍人士担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开全国先河。今年以来,广州相继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率先印发与港澳规则对接任务分解清单。目前,全市正在运营和建设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达28个,走在了全省前列。
给市场松绑、向企业赋能,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题中关键。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南沙自贸区制定全国首张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清单指引,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0%覆盖主要业务,累计形成45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跨境电商监管新模式”“企业专属网页政务服务模式”“智能化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入选商务部已公布的三批“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上线“广州市电水气外线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平台”,电、水、气全面实现“统一收件、统一出件、资料共享、同步审批”,政府行政审批总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
南沙区出台国内首个制度创新促进办法,创新推行企业准营办证“一口受理”模式,实现企业准营事项三天办结,成立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率先实施“交地即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模式。黄埔区率先开启“全天候、零见面、一键办”的企业开办服务新模式。
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推动“放管服”,让政府职能往深度优化。广州市委托各区实施市级行政职权事项33项,明确200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取消市级共351项证明事项,取消区级共71项证明事项。
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26万户,同比增长12.92%,其中企业122.3万户,同比增长21.58%。
为民解忧:
应对“二孩”入园高峰 试点微小型幼儿园
改革就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2019年广州迎来“二孩”宝宝的入园高峰,微小型幼儿园试点在天河区应运而生,通过放宽办园规模,引导无证园和看护点从“地下”来到“地上”。这一探索已被列入广州第一批改革创新经验,将在中心城区(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白云区、黄埔区)推广。
教育、医卫、养老、社保、住房、环境……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大民生领域改革正在广州全面推进——
推广医联体建设“花都模式”,对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集团医保费用采用“总额付费、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家政+养老”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已建成12家,19家在建;长者饭堂增至1036个,累计服务594万人次就餐,创新把重度残疾人纳入“养老大配餐”服务体系,今年以来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2.87万人次;率先试行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达到162家,遴选确定70个护理站试点和97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旧楼加装电梯累计达3583部,惠及人口52万户、230万人;白云山、越秀公园等“还绿于民”4.82万平方米,全市绿地率提高到35%以上……
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以“粤菜师傅”工程为代表,开发出“广府风味烹饪、广式点心制作、广东烧味制作”3个专项菜品评价体系,核定了4个市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4个“粤菜师傅”培训室,截至9月底,共培训粤菜师傅2388人次、鉴定粤菜师傅1696名。
“只有走出演播厅、走进现场,才能更好地走入群众,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已参加了4期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活动的市政协委员、广东卓信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谭国戬有感而发。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已围绕16个民生问题展开协商,共有345名委员参与调研协商,市政协各专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专题调研139次,共提出219条对策措施。
凝心聚力:
出台“18条措施” 凝聚全市干部干事创业合力
打破干部任用“隐性台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正确看待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为动员全市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市今年出台了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的“18条措施”,凝聚起全市干部的干事创业合力。这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纵深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又一新招。
今年以来,广州市已在全省率先开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从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发挥作用、运行机制、工作保障七大方面,细化34项具体工作内容,设计包括党支部建立、党支部换届选举、发展党员等13张工作流程图,做法经省委组织部推广至全省。
“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要以从严治党为根本要求。”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今年审议通过市管企业纪委副书记提名考察和任免职操作规程(试行)。并起草推动监察职能向村(社)延伸指导意见及配套制度,推动市直单位机关纪委书记和街道纪工委书记专职化。
创新不止步:
11个区各展所长大胆试点促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市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和省委改革部署,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市委改革办今年公布了第一批共12项改革创新经验,将在全市复制推广。
基层创新探索东风劲吹,市委改革办安排全市11个区各展所长促改革,催生了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越秀区创新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盘活闲置物业和公有房产,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院2家,新增养老床位近300张,预计两年内建成嵌入式养老机构5间,增设养老床位(含家庭建床)1000张以上;
海珠区编制《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海珠创新岛十八条”,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创新政策和创新举措在琶洲试验区先行先试;
荔湾区深化恩宁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探索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新模式,优化人居环境、传承保护历史文化,第二期工程示范段、骑楼段、粤博段及滨河段将于近期完成;
天河区创新“互联网+智慧党建+网格化”模式,完善“一支队伍联勤执法、一个平台指挥调度、一张网格精细管理”机制;
白云区健全群防共治创新工作政策措施和组织架构,培育出“红棉侠”“平安马甲”“白云快递小哥”等一批群防共治特色队伍;
黄埔区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制定以专利权许可费用为基础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产品,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肯定;
番禺区建立街镇“一中心两队伍”(企业招商服务中心、企业联合巡查队、城市运行管理联合执法队)服务管理执法模式,提升基层营商环境;
增城区深化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开设60分钟办结不动产登记业务种类合计33项,再次精简17个登记种类的16项材料;
从化区创新农村非公寓式住宅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规范农村住宅建设施工队伍,从源头上控制建筑风貌;
花都区创新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实行区、街镇、村居“三级联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实行对户籍吸毒人员在所提前介入、出所无缝对接、社区戒毒康复的全程管理机制;
南沙区率先试行商事登记确认制,推行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改革,加速政府管理模式向“宽准入、严监管”转变。
数读
广州改革举措
推动“放管服”
广州市委托各区实施市级行政职权事项33项
取消市级证明事项共351项
取消区级证明事项共71项
释放市场活力
截至今年9月底,
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26万户
同比增长12.92%
其中企业122.3万户
同比增长21.58%
南沙自贸区
制定全国首张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清单指引
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457项
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有42项
A
上线“广州市电水气外线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平台”,电、水、气全面实现“统一收件、统一出件、资料共享、同步审批”,政府行政审批总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
B
自2018年以来,“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已围绕16个民生问题展开协商,共有345名委员参与调研协商,市政协各专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专题调研139次,共提出219条对策措施。
C
长者饭堂增至1036个,累计服务594万人次就餐,其中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2.87万人次。
旧楼加装电梯累计达3583部,惠及人口52万户、230万人。
白云山、越秀公园等“还绿于民”4.82万平方米,全市绿地率提高到35%以上。、
D
目前,全市正在运营和建设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达28个,走在了全省前列。
E
开发出“广府风味烹饪、广式点心制作、广东烧味制作”3个专项菜品评价体系,核定了4个市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4个“粤菜师傅”培训室,截至9月底,共培训粤菜师傅2388人次、鉴定粤菜师傅169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