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明确东部中心建设成为开放高效绿色的门户之城、挺起产业脊梁的创智之城、青春活力共享的山水之城。为加快推动东部中心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增城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手抓”,通过推进林长制改革、创新开展绿美生态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塑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四重驱动”,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推动绿美生态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增城入选全国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后获2023年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十强第一名、广州市环境治理工作成效突出督查激励,“绿美增城”名片越擦越亮。
汇聚“林长制+”改革力量
为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增城汇聚“林长制+”改革力量,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以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式推动林业工作发展,不仅强化了系统集成,提升了管理效能,还创新了协同机制,探索了“凝心聚绿”计划,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增城明确区委书记任区第一林长、区长任区林长责任,完善党委领导、党政协同、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健全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工作领导机制。在全市率先设立林长制事务中心,全面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林长体系,建立林长会议、林长巡查、工作督查等林长制10项配套制度,推动林长制长效规范运行。在全国首推“产业林长”机制,动员经营林地面积超过500亩或年产值高于500万元的承包户担任产业林长,目前已确立70名产业林长,形成行政林长与产业林长相互协调配合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创新格局,助推2023年全年实现林业草原总产值126亿元。
创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机制,促进水务、林业部门与检察机关的专业优势、制度优势相结合,率先建立林长办与公安机关联合协作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有效衔接,取得“1+1+1>3”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在全区发出绿美乡村先锋行动倡议书,动员各级党组织、社会各界组织开展“我为增城种棵树”等活动,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绿化美化、建设“美丽庭院”、参加义务植树,广泛种植“亲子林”“爱心林”“巾帼林”“同心林”等主题林,进一步探索“凝心聚绿”机制。2023年以来,全区完成种植面积超7.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和四旁绿化228万平方米。
创新开展绿美生态建设机制
焕发城市动人生机与魅力
近年来,增城在保持生态环境优美的同时,不断创新开展绿美生态建设机制,让这座美丽的城市焕发出更加动人的生机与魅力。
增城擘画建设蓝图,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印发推进绿美增城生态建设的实施方案、制定绿美增城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要点与建设路径,全面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和绿美广州“1+8”重点生态工程。高标准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聚焦构建“一环一林四园”高标准生态格局,鼓励基层建设林分优化林相提升、乡村绿化美化等镇(街)级示范点。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建设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创建林分优化林相提升样板点。实施绿美生态重点工程,创新“党建+古树名木保护”机制,精心精准保护古树名木,全区1029名党员对在册古树名木100%认领保护,永宁街龙山古树群获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树群、龙山古树公园获评为广州市首批古树公园。大力推广美丽经济,推进群爱森林康养基地、七彩澳游林业龙头企业和保障性苗圃建设,积极创建派潭绿美经济示范区,成功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民宿体验、传统文化创意、现代式农旅和绿美乡村游等5条旅游精品路线。巧引金融“活水”,充分发挥国企的领投、领建作用,组建增城农投集团、林业投资公司等国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种业创新、林业种植、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并积极发动乡贤3878人,积极营造全民绿美氛围,截至2024年4月共筹集社会资金超710万元。
优化生态文明空间体系优化生态文明空间体系,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增城在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为目标,努力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空间体系。
一方面,增城印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十年规划,从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推行绿色生活风尚、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更高水平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另一方面,增城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围绕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品质城乡,三年来累计建成美丽乡村110个、特色精品村67个,285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此外,增城以增江河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推进东江北干流协同共治,优化全区地表水全覆盖监测考核体系,实现地表水监测考核体系与“三线一单”水环境体系的有机融合。2023年,大墩、增江口2个国家考核和麒麟咀1个省考核断面平均水质类别均为Ⅱ类,达到或优于年度考核目标,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健全推进乡村绿化机制,组建64个区直单位与13个镇街对接、432个机关企事业党支部与285条村全覆盖帮扶的对接队伍,选派223名“绿美指导员”下沉农村,通过制定“督导清单”,建立结对工作台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全覆盖走访评估,印制《乡村绿化工作督导通报》等方式,推动乡村绿美建设成效可见可感。在每个镇街打造一个以上乡村绿化示范点,高标准开展乡村绿化示范点的规划设计、种植和管养工作,示范带动各村全面提升乡村绿化成效。
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在增城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实现路径正在不断拓宽与深化。增城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拥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增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修订《增城区2024年森林采伐工作实施方案》和编制了《增城区流转林地经营管理总体规划(2021—2025年)》,促进林木采伐审批提质增效,强化流转林地经营管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护林员依法依规对全区流转林地进行分类经营管理。加快木本粮油植物—紫玉盘柯推广示范林建设项目建设,持续与院校共同申报林业、农业科技创新项目3个,联合建设木兰科含笑属种质资源库,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形成了“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坚持清单引领,用“单”规范发展行为,让项目“落对地方”,加快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推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福耀玻璃等4家企业获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结合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时光穗稻等精品新乡村示范带,培育派潭美丽经济示范区。以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仙进奉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载体,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好特色林业产业“大文章”,建成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家、省级以上自然教育基地1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投入种植乌榄园510亩、沉香300亩,打造中新镇池岭村油茶基地,完成新建油茶林面积1000亩,推动林业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