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增城区

增城区出台20条措施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2025-04-22
  • 来源:增城区
  • 分享到
  • -

  记者获悉,日前,我区出台《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提升企业体感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建立依法、科学、精准、高效的涉企行政检查工作体系,推进涉企行政执法“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实现对企业“无事不扰”与“有效监管”的有机统一,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行动方案》分为优化涉企行政检查职权行使、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程序、加强对涉企行政执法的监督五个方面,共20条措施,以高水平法治保障护航我区高质量发展。

  优化职权行使

  明确涉企行政检查范围

  根据《行动方案》,涉企行政检查的范围是指行政执法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对经营主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执行行政决定的情况进行强制性了解、调查和监督的行为。涉企行政检查分为有计划行政检查、触发式行政检查。有计划行政检查是指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和其他有检查计划的涉企行政检查;触发式行政检查是指因投诉举报、转(交)办等线索发起的涉企行政检查。

  《行动方案》明确了涉企行政检查主体、实施权限及行政检查人员资格,严禁不具备主体资格的组织实施行政检查,确保涉企行政执法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对象,明确涉企行政检查的经营主体包括法人、非法人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

  同时,要求各行政执法单位要按照“谁执法、谁公示、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涉企行政检查事项公示及动态更新工作。要充分运用省司法厅在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上线运行的“涉企行政检查公示专栏”,做好行政执法检查主体和行政检查事项的确认公示,并根据有关规定公示本单位对同一企业实施行政检查的年度频次上限和公示本单位行政检查标准。

  建立分级分类检查制度

  推行涉企检查“亮码入企”

  《行动方案》还从制定涉企行政检查专项计划、建立本领域分级分类检查制度、贯彻落实入企检查通知书制度、优化涉企“综合查一次”、推行涉企检查“亮码入企”、推广非现场监管方式、实行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等七个维度,全力打造我区依法、科学、精准、高效的涉企行政检查工作体系。

  其中,建立本领域分级分类检查制度方面,涉企行政执法单位要完善以信用评价、风险等级为基础的分级分类检查制度,围绕我区“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服务管理“白名单”并动态优化调整,对名单内企业实行“一年最多查一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触发式监管”等包容监管措施。

  优化涉企“综合查一次”方面,于每年3月底前制定年度涉企“综合查一次”(联合“双随机”抽查)计划,明确检查企业名单、检查内容、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等具体安排,严控检查范围、内容、时间和人数,涉及多单位多项检查的,实行“一表通查”,坚决取消不合理不必要行政检查。

  推行涉企检查“亮码入企”方面,4月1日起,涉企行政执法单位(公安机关及国务院垂直管理部门和国务院管理部门除外)统一实行“亮码入企”,实施入企现场检查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主动向企业出示行政执法证电子证。当因客观原因暂时无法打开电子证照且影响行政执法活动开展时,可以出示行政执法证实体证件,但是应及时补录相关涉企检查信息。同时探索扩展涉企检查“亮码入企”内容,推动入企检查通知书等制度融入涉企检查“亮码入企”范围。

  推广非现场监管方式方面,各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梳理提出符合本领域监管特点的,以远程监测、智慧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方式,通过非现场检查、信息共享、书面核查、网络核验等方式,研判检查对象守法情况,主动发现和识别违法违规行为及线索,助力精准检查,减少现场检查。

  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

  探索罚款超长期暂缓或分期缴纳机制

  2024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建立实施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推行《关于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二十条指导意见》,指导各执法单位在“观察期”内对企业优先采取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警示告诫等柔性执法方式,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助企为企”的执法理念。

  在此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要继续深入推进包括审慎监管,一方面,全力推进涉企行政裁量权规范化,在涉企行政执法案件审查环节审查并记录能否依法减免责任,并形成工作台账;发现其他省市关于同一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裁量基准更为适当的,可报请有权部门批准后予以调整适用。另一方面,探索罚款超长期暂缓、分期缴纳机制,依法探索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不超过5年的超长暂缓缴纳或者分期缴纳期限,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处罚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同时,《行动方案》还对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包括规范使用行政检查文书,做好行政检查档案管理,实现行政检查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拓宽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充分运用“执法数联绿色通道”、“企呼我应、增心服务”企业服务平台、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等方式,全面收集企业对行政检查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监督合力;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职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快速预警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高频次检查等行为,对普遍、高发问题进行及时监督,确保有序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