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商事服务、执法监督、质量创新、破除障碍等方面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着力营造更具活力营商环境,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商事服务做“加法”
推动民营企业动能更足
优质的商事服务是提升区域营商环境的关键,我区聚焦政务服务改革、精准监管服务、主体培育升级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民营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一是加速“网购式”服务。推行市场准入极简审批、智慧审批,实施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登记“一件事一次办”,上线“市场主体直通车”小程序,21项政务服务、17项查询服务事项“随时办”“掌上办”,为民营企业提供“像网购一样方便”的政务服务。推行开办企业2小时,行政许可实施清单事项网办率100%、办理时限压减95.46%、即办程度91.15%。
二是加力“白名单”管理。面向智能与新能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行业,对信用状况良好、信用风险较低的“白名单”企业建立需求反馈、领导挂点联系机制,实行“1年最多查1次”“触发式监管”等包容监管措施,通过专属电话提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一站式服务,努力做好企业“服务员”。目前我区“白名单”企业共有87家。
三是加强“优等生”培育。立足非遗文化、传统工艺、地标土特产品等资源优势,分类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提供财税、法律、管理咨询等“一揽子”差异化服务措施;推行“个转企”便捷办模式,通过设立服务专窗、5G智慧导办、直接变更登记等措施,实现“个转企”专人专办、网上自助、一次办结,全力支持优质个体户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去年以来,累计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1440户、数量居全市各区第一,去年以来推动“个转企”112户。
执法检查做“减法”
推动民营企业活力更旺
我区坚持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推动涉企执法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减少检查。聚焦监管任务较重、检查频次较高的行业企业及新产业新业态重点企业,建立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抽查机制,推行“综合查一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去年统筹全区跨部门联合抽查167户,同比增长36.89%。
二是减轻影响。落实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规范实施“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综合运用说服教育、警示告诫、指导约谈、责令改正等柔性执法措施,为民营企业提供容错纠错机制。
三是减去打扰。探索推行“信用承诺、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四环联动非现场监管方式,降低监管成本,减轻企业受检负担;优化“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监管模式,依据不同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切实防止任意检查和执法扰企。去年累计双随机抽查企业4046户,我区连续两年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质量创新做“乘法”
推动民营企业实力更强
民营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我区在质量提升、标准引领、知产赋能等方面做“乘法”,助力民营企业向“新”求“质”,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良性互促。
一是乘质量提升之势。印发《增城区质量强区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增城“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特色产业民营经济质量协同提升,推动我区索菲亚、纽恩泰分别牵头的家具、空气能产业链入选省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效益。目前我区共有926家企业备案登记首席质量官。我区质量工作首次在全市考核中获评A级,创历年最好成绩。
二是乘标准引领之风。加强民营企业标准化建设,通过梯度培育、试点示范等方式,推动嘉源生态、三加环保和百能家居等3家企业入库国家标准创新型企业(初级),成为我区首批以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型、创新型标杆企业。实施标准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强化政策宣传和技术帮扶,增强企业国际标准化意识和能力。去年成功推动展昊生物饲料等14家企业发布对标结果24项,4家企业10项标准上榜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榜单。
三是乘知产赋能之翼。建立以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的“1+2”知识产权助企惠民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施中小企业专利转化工程,打造“通用+产业+高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模式,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公益推广共性所需前沿技术,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目前我区已完成7家高校院所共1279件专利盘点,指导392家企业注册入库。
破除障碍做“除法”
推动民营企业路子更宽
当前,我区聚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着力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
一是消除市场壁垒。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抽查、通报考核机制,将公平竞争政策纳入区委党校培训课程,提升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质效;开展“限制竞争条款多”“限制企业迁移”专项整治,清理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经营发展、退出机制的制度性障碍,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破除融资难题。成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站,构建“政银保担”协同机制,与金融机构签订“知识产权金融与投贷联动”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知识产权纳入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池,加速“知产”变“资产”,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去年累计举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会13场次,吸引333家企业参与,实现质押融资30.4亿元、创历史新高。
三是清除违规收费。贯彻落实国家降费政策,清查公用企业、行业协会等违规收费行为,切实保证惠企政策落地。围绕企业反映突出的城中村电费违规收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摸查建档城中村出租屋底数7500多栋,通过制定执法指南、涉企电费工单回访评价、抽查暗访等制度,构建电费违规加价执法长效常治机制,依法查处屡次拒绝自查自纠、恶意加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