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那么,该如何理解“互联网+政务服务”?我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什么问题?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应该做哪些工作?“互联网+政务服务”又将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可期的改变?近日,就这些问题走访了区政务办相关负责人。
释义
什么是“互联网+政务服务”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阐述,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我区“十三五”规划亦提出,要推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完成“五个一”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综合受理、集中审批、实体大厅与网上办事一体化服务体系。
该如何理解“互联网+政务服务”?区政务办电子政务科负责人郑刚表示,虽然社会各界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各种解读,但他更认同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李勇的说法,即“互联网+政务服务”就是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实现融合创新的过程,除了通过“连接”提升运作效率、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反应”和“基因再造”,重构流程,重塑公共产品和行政服务,实现政府服务体系的“升级和重塑”。
简单地说,“互联网+政务服务”就是要做到按需获取的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让政府服务流程更优,使公共产品和行政服务与市民的需求做到高效匹配,为居民提供全天候24小时便捷服务。
区政务办副主任邓新明认为,“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李克强总理说的,通过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而政府部门间开放共享后的数据分析,又能让政府作出更正确的决策,让居民和企业享受更适切的服务。
问题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仍存困难
去年,我区积极推进市统建的“一窗”综合受理审批系统、“一网”网上申办系统和“一格”城市社区网格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不仅完成了“一窗”、“一格”系统的功能设计开发和部署,还将网办系统从镇街延伸至村居,368个村居网站办事点已全部建成。即便如此,“一卡、一号、一格、一网、一窗”(以下简称“五个一”)社会治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严重,网上办事便捷优势不够显著,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等。
区政务办相关负责人认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协调分工工作机制的缺乏和不健全,会导致无法从体制上统筹协调好跨部门、跨层级重大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建设管理,应用系统重复建设、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难以解决。而各部门信息系统分隔独立、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公安等专用网络系统相对封闭,则造成了全区“五个一”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重重。除此之外,网上办事服务入口不统一,也导致了网上办事缺乏规范统筹,流程优化不足。
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和居民办一件事儿要跑多个部门、同一个材料要重复提交的问题就得不到彻底解决。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信息不能共享,现在居民给孩子上户口,需要先从医院拿到孩子的出生证明,然后拿着自己的户口本,再按照公安部门上班的时间去办理,可能有时候跑一趟还不行。如果医院能把孩子出生的信息与公安部门共享,居民就不用医院和公安两头跑了。
举措
以“五个一”破除建设难题
如何打破“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如何简化办事流程,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上述的“五个一”社会治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被我区视为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要抓手。
我区将以社会保障卡、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格化服务管理、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工程项目联合审批、商事主体信息管理等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信息系统为基础,运用云技术和云理念,采用市区共建模式,完善“五个一”平台综合信息系统。
邓新明称,大数据共享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但“一窗式”综合受理系统投入运行后,通过区直部门业务系统与区自建综合受理系统、全市统一综合受理系统的对接,一些“信息孤岛”会逐渐被打破,这也将为实现“一窗式”综合受理奠定基础。虽然我区目前还未实现“一窗式”综合受理,但一些部门的“小综合”已让市民大大受益。比如,区科工商信局合并成立之后,把原来的6个窗口压缩到5个(4个综合受理窗口、1个发件窗口)。“综合受理服务开启后,群众就不用拿着资料来回跑了,在一个综合受理窗口提供资料,经后台审批后,在发件窗口拿证就可以了。”区科工商信局驻区政务服务中心的首席代表刘杰称。
除此之外,我区还将进一步优化网上办事大厅流程,让居民网上办理的事项进一步增加,大大减少居民到现场办理的次数,并加快推进12345热线投诉举报平台与网格化平台整合联动、统一调度、协同服务,实现“一号一格”相互融合,届时,政务服务居民的主动性将进一步增强。
意义
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居民和企业也许会问,“互联网+政务服务”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可以期待的变化?截止目前,我区已实现工商、税务、机构代码证的“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受理,以及区科工商信局内部“一窗式”小综合受理,人和镇、新市街、三元里街、石井街政务中心“集成服务、综合受理”。这意味着,到这些部门和镇街办理相关业务,企业和居民在一个窗口就能完成,不用在各个窗口或部门间来回跑腿办事。
目前,我区还在努力推进区政务服务中心非全天候对外受理的11个部门(区民政局、区教育局等)实行“综合受理”,届时,企业和居民到区政务中心的公共服务区,在一个窗口就能申办11个部门的业务。区政务办政务管理科负责人穆红霞介绍说,比如现在区教育局只在周五受理民办学校设立、变更、终止等业务,“综合受理”实现后,市民每个工作日都可以到公共服务区的综合受理窗口办理相关业务。”
“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被视为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键因素。邓新明说,一旦部门间实现数据共享,将大大方便企业和居民,“比如,市民拿着社保卡,不仅能看病,还能坐地铁、买门票等”,开放共享后的数据分析还能让政府作出更正确的决策。
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邓小虹做客中国政府网时亦提到,如果一张身份证就能实现在政府各个部门获取相应的服务,不仅降低了制卡成本还方便了居民,比如老人去公园,身份证上就有他的出生日期,一算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可以免费进公园,还需要什么老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