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一文读懂:绿美广州是这样建成的→
  • 听全文
  • 2023-03-01
  • 来源: 广州新闻发布
  • 分享到
  • -

  2月28日上午,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台的相关负责人出席并介绍广州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情况。

图片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

图片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新闻发言人郑则文:2022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全年天天达标,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再创新低,继续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20个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全面达标,17个断面水质优良,占比85%,劣Ⅴ类水体断面持续清零,水环境质量同比明显改善。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均保持100%。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相关要求。

  蓝天保卫战方面:

  全面落实《广州市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按照“控车、降尘、少油气”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新增纯电巡游出租车1823辆;投放氢燃料车近300辆;注销国III高排放营运柴油货车1901辆;1000多个涉油工地强化油品管理措施。对132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对17家企业50多万个有机废气密封点进行泄漏检测与修复。监督检查施工工地扬尘1万多个次。

  碧水保卫战方面:

  扎实推进《广州市2022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的系统治水思路,巩固提升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成果。加大500条重点区域一级支流水环境整治力度,基本消除劣V类一级支流。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整治“回头看”,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加强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以近岸海域无机氮削减为重心,促进陆域总氮减排。协同开展海上污染源与港口船舶污染控制,建立海漂垃圾联合监管长效机制。

  净土保卫战方面:

  贯彻实施《广州市2022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思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确定重点监管单位43家,完成企业污染隐患排查和地下水自行监测等工作。健全规划和用地审批联动机制,完成140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评审。加强耕地污染修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到位率100%。完成小虎岛化工园区32家企业地下水基础信息调查;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达标或水质保持方案的编制。

  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支持资源热力电厂掺烧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市处理能力超过9000吨/天。依法做好57宗共14.6万吨固体废物跨省转移审批,应急启动医疗废物处置设施8处,确保涉疫废物应收尽收,安全处置医疗垃圾2.14万吨、医疗废物4.76万吨(其中新冠医疗废物4157吨)。有序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并开展宣传活动,增强了市民群众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度。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

  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制定十大体系、34条具体措施、61项重点工作任务,为构建广州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政策支撑。颁布实施《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修订管控黑烟车、高污染机动车限行等规范性文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及水、海洋、土壤与地下水等环保专项规划。对《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进行修编,并与声环境功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以及“三线一单”等成果一同纳入广州市“多规合一”平台,开展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并联审批。推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34个政务服务事项迁入广州市一体化平台,全流程(线上)办理。新增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企业75家,对清单内企业采取非现场监督和强化帮扶等正面激励措施,进一步助力改善法治化营商环境。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着力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力争空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巩固提升水环境全面达标成果。加强土壤污染防控,确保建设用地和农用耕地安全利用。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区创建、“无废城市”建设、绿美广州建设等方面主动作为,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

  具体的举措:

  坚守绿色底线,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重点抓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加强面源污染精细化管控,精准开展污染天气应对。

  二是巩固提升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成果。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计划,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三是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四是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再利用全链条、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通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加速绿色转型,高要求推进治理水平现代化

  一是织密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网络。落实市人大相关立法规划,开展餐饮、扬尘、噪声污染防治以及饮用水水源保护等领域的专项立法,不断健全广州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屏障。

  二是完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及各环境要素专项规划,强化“三线一单”的刚性约束,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市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以及重大项目的高质量发展之中。

  三是立足大湾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牢牢把握实施《南沙方案》的契机,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联建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制定广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加快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低碳发展新路径。

  服务绿色发展,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加强环评审批服务。继续优化审批流程,提速、提效,积极主动做好新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项目、重要民生工程、主导产业项目做好环评服务,为各类投资主体排忧解难。

  二是优化监管方式。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运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政策,加大守信企业正向支持力度,帮扶失信企业及时修复环境信用,推动实体企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

  三是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行《广州市生态环境违法当事人公开道歉承诺守法从轻处罚暂行规定》等包容审慎政策,引导企业减排降污、整改违法、履行法定义务,合规绿色发展。

  细化分解各项涉水任务 做到“4个抓好”

图片

  广州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新闻发言人喻细明:2022年,市水务局全力将碧水保卫战向纵深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在全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治理成效持续巩固、水岸环境持续提升,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累计建设碧道超1000公里。

  今年,市水务局将拿出“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干劲,具体做到“4个抓好”。

  一是抓好水安全保障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落实《广州市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补齐防洪排涝短板,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工作。进一步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标准化建设,加强智慧水务应用建设,提升“四预”能力,全力以赴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抓好水资源优化

  强化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一网供水”“三同五化”为目标,加快推进供水单位整合,落实《广州市推动供水补短板强弱项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持续提升广州市城乡供水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北江引水、牛路、沙迳、南大水库等工程建设,进一步保障广州市用水安全。

  三是抓好水环境提升

  加快排水单元达标建设、合流渠箱改造、碧道建设等,建立完善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推进污水系统提质增效,优化“一厂一策”方案,完善“联调联控”机制,提高排水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番禺治水攻坚、二沙涌水环境治理等,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向工程要效果”,为市民创造更多美好水环境福祉。

  四是抓好《南沙方案》落实

  进一步细化分解《南沙方案》的各项涉水任务,在智慧水务建设、防洪潮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河涌治理等工作上持续发力,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高品质饮用水等方面创新举措,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打造水上运动“南沙品牌”等领域开疆拓土,争取在民生水务工作上形成一批南沙亮点标杆。

  精准预警、科学管控 以场景式服务细化防治工作

图片

  广州市气象台台长陈炳洪:2022年广州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为改善空气质量,气象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会商研判,为重污染天气提供更精准预报

  今年将进一步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包括每日预报会商,重大活动或污染过程中会商开展加密会商以及月度、季度研判会商。在双方联合预报可能出现空气质量轻度及以上污染时,及时启动污染天气应对措施,随时加密会商,气象部门提供逐小时的风场实况及预报,助力精准防控。

  加强部门联动,以场景式服务细化防治工作

  通过联合印发《广州服务台风过程臭氧污染防治场景实施方案》,继续完善事前精准预警、事中科学管控、事后分析研究的联动机制和业务流程。当广州受到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时,如果出现污染天气,防控措施能落实处,预警信息能迅速传达。

  强化科研支撑,开展臭氧污染预报技术研究

  气象部门已建立2015-2021年台风影响下广州臭氧污染过程案例库,将深入分析了不同强度、不同距离、不同路径下的广州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机理诊断分析;制定臭氧污染气象特征阈值和条件指数,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臭氧浓度客观预报模型,开发实时业务运行的预报订正和检验评估平台。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