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遗故事会”于12月14日下午在广州举行。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介绍了广州市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主要情况。近年来,广州市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水平,努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步走出具有保护有力、传承有序、管理有规、融合有度特点的广州非遗保护之路。
广州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
近年来
广州扎实抓好基础性工作
一是基层非遗保护工作得到质的提升。
近年来,基层非遗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得到全面好转,均建立起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绝大部分区均挂牌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尤其是荔湾区成立了独立的非遗保护中心。各区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推动本区域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是制度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近年来,先后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批重要的规章和政策文件,逐步实现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
三是非遗名录体系进一步丰富。
至今广州已开展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工作,现有市级项目21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粤剧和古琴艺术)、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95项。各项数据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四是非遗保护阵地得到全面拓展。
广州市非遗展示中心即将开放,这里将成为广州乃至大湾区的文化新地标,各区非遗馆也将陆续建成。
先后建设两个省级文化保护实验区,不断加强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通过非遗 “五在”工程(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全面提升非遗可见度。广州市的案例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年双入选。
非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
广州积极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
推动非遗聚集发展
2020年8月,广州设立首个非遗聚集区——永庆坊非遗街区;2022年6月,北京路非遗街区开街;11月,从化区认定了广州市首个非遗工坊——百匠园非遗工坊,这也是广州市首个以“非遗+乡村振兴”为核心内容的非遗聚集区。
设立了21个非遗工作站,探索非遗跨界合作有效路径。通过这些平台建设,培育更多的“非遗+”新业态,促进广州非遗高质量发展。
推动非遗服务当代生活
全面启动广州非遗活化利用工程,在广州塔 “岭南之窗”长期举办非遗展览,使游客直观感受岭南文化独特魅力。
粤剧电影《南越宫词》斩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为戏迷提供精神盛宴。
“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12条线路,开展广绣图像传播、广式家具余料利用、珠江游船非遗巡展等,让非遗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广州非遗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
广州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广
积极打造非遗品牌活动
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今年成功将已连续四年举办的非遗品牌大会活动提升为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全国性非遗大型活动。持续举办六届广州市青少年醒狮表演赛,每年吸引全市近百支队伍参赛,以及香港、澳门、佛山等湾区其他城市的醒狮队共同参与,民众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非遗研究、传播与实践同步发展、互相促进
出版《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羊城遗韵——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100》,发布《2016-2020广州非遗传承发展报告总报告》等研究成果。
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实现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推进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百集工程”,打造“新花城”广州非遗频道 ,持续运作“抖音广州非遗馆”,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新媒体传播能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扩大广州非遗影响力。
非遗故事会各有各精彩
这场非遗故事会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彩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人类非遗代表作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广州塔党总支副书记、“岭南之窗”非遗展览统筹负责人李明华,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苏志均,国家二级演员、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副团长陈振江分享了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心得。
谢东笑
谢东笑认为,琴以修身,通过习琴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带动到身边的人,继而扩大到影响朋友圈、社会。
谭广辉
谭广辉早年是因为生存需要从事手工艺制作行业,后来则是对广彩艺术的热爱,让他在广彩这一行从事了40多年。广彩的传承是他近年来的工作重心。他表示,在传承教学方面,他积极投身“非遗进校园”的教学中。2015年他在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率先实行双导师新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广彩年轻的传承人。现在有部分毕业生己走入社会,其中一位徒弟带着技艺到了上海,开办个人工作室传播广彩,在异地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彩瓷爱好者,增强对广州彩瓷的认识和追棒。
赵伟斌
赵伟斌近年来参与了不少跨界文艺作品(如舞剧《醒·狮》、动漫电影《雄狮少年》)的幕后工作,在他看来,作为非遗传承人,传承固为重要,传播也很重要。他认为,一名合格的传承人,应该承担起非遗传播者的重任。媒体、网络平台是很好的传播渠道,科技、文创是重要的传播手段,守正创新、跨界融合出新出彩是非遗作品“火出圈”的实践路径。
陈振江
陈振江介绍,粤剧作为具有非凡魅力的非遗艺术,必须将创新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继承传统,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认为,非遗绝不是僵化的、老旧的、与时代和个人脱节的。因此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做过很多实践性的尝试。如穿越剧《三生》、小剧场版的《武松》、用广东音乐和古诗词作融合的粤歌《将进酒》等都是建立在用粤剧传统的表演技艺,作为支撑的艺术尝试。意在探索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