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友谊 广州见证 | 一文读懂:12月13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采访活动
  • 听全文
  • 2022-12-14
  • 来源: 广州新闻发布
  • 分享到
  • -

  “苏哈尔”号穿越千年见证中阿友谊、广州企业飞行汽车在迪拜实现首飞、来自约旦的“中国媳妇”在广州教授阿拉伯语……12月13日下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采访活动,邀请在穗的中外籍人士,讲好广州与阿拉伯地区的友好故事,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广州镇海楼“苏哈尔”号

  见证千年中阿友谊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朱晓秋从镇海楼里展出的一艘“苏哈尔”号船模讲起,梳理了中阿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从阿曼到广州,一千多年前,一艘双桅三帆木船,仅依靠风力万里远航,为中阿海上贸易揭开篇章。

图片

  唐代广州曾设“藩坊”,供阿拉伯及波斯外商居住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

  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此后一直延绵两千多年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由此开启

  唐代

  唐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东方的强盛大国。阿拉伯来华使节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651年到798年这百余中,阿拉伯遣唐使有近40批次。

  唐朝采取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在广州城西,专门辟出一块地方供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称之为“藩坊”。此外,唐朝还以政府的名义任命德高望重的商人为藩长,他们在藩坊拥有行政、司法、商务和外交等权利,由此实现了外国人自我管治的格局。

  当时的藩坊有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以及南海诸国商客进出或居留,使广州充满了异国情调。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苏莱曼东游记》中对此也有记载。

  宋代

  宋代时,由于西北陆路交通不畅,中阿交往主要以海路为主。当时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海外国家多达五、六十个,其中阿拉伯国家商人是来宋次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据统计,从宋太祖开宝元年至宋孝宗乾道四年,阿拉伯来华贸易达49次。

图片

  朱晓秋介绍,在广州和泉州的藩坊里有很多蒲姓外商,绝大多数来自阿拉伯国家。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三楼内陈列了一块“蒲氏家族墓碑”,上面记录了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由宋至清在华的生活情况。如今,广州珠江村还留下一座蒲氏宗祠。

  阿曼航海家远航广州,故事载入《一千零一夜》

  公元7至13世纪,中国与阿曼的交往成为中外交往的非凡代表。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著名航海家欧贝德驾着双桅三帆木船“苏哈尔”号,依靠风力,在海上航行近万公里,经过7个半月抵达广州。他为中国带来亚麻、毛毯、金属制品及阿曼特产乳香;返航时,满载中国的丝绸、陶瓷、樟脑、麝香以及食用香料。此行成为阿拉伯国家和大唐王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开辟的象征。

  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脍炙人口的篇章《辛伯达航海旅行记》,便取材于欧贝德的这段经历。

  20世纪仿古船再次抵穗,船模见证友谊再升级

  1978年

  中国与阿曼建交,苏丹卡布斯命令工匠造一艘长22米,高3米的仿古船,命名“苏哈尔”号,再进行一次辛伯达式的远洋航行,目的地就是中国的广州。

  1980年11月

  这艘按照古代阿拉伯远洋商船结构和式样仿造的“苏哈尔”号木船,从马斯喀特海军基地启航,依靠风力,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历时216天,于1981年7月1日抵达广州。

  1991年7月14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参观广州博物馆,阿曼文化部便将“苏哈尔”号船模赠送给广州博物馆,以纪念仿古木船“苏哈尔”号从阿曼到广州的科学考察活动十周年。

图片

  朱晓秋介绍,广州博物馆一直非常珍视这具“苏哈尔”号模型,从受赠之日起,便将其放入镇海楼展厅中进行展示,数十年来持续向市民游客讲述阿拉伯帝国和中国交往的这段历史。

  经贸往来日益深入

  中阿合作前景广阔

  广州企业飞行汽车首飞迪拜,带动地区合作

  小鹏汇天品牌营销总经理仇明全:今年年初,公司决定把旅航者X2飞行汽车在全球的公开首飞,放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举行。之所以选择迪拜,一方面是因为迪拜是最擅于接受新鲜事物、最有创新性的代表城市之一,而更重要的则是源于中阿友好关系带来的底气。

  在飞行汽车首飞过后,公司收到了来自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多个友好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期待其未来能前去进行飞行展示。

  在广州创业,中阿峰会为在穗商人带来新机遇

  外籍友人那佳木来自也门,2016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广州,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留在广州创业,以中东、北非、亚洲等区域为主要市场,生产厨房用具。他合作的工厂也大部分位于广州。

图片

  那佳木认为,在广州,各行各业做生意都很便利,还可以提供个性化定制。这也启发他在制作厨房用具时,要有创造性地做原创产品。中阿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中东国家来说是很大的机遇,也门有很多消费品也是从中国进口。

  主营时装产品贸易,相信中阿双方合作将互惠互利

  外籍友人毕索2004年在中国建立主营时装产品贸易的企业,2018年,他拓展食物进口业务,从土耳其、叙利亚等中东国家进口食品到中国。毕索和他的家人在广州生活了近18年,他坦言“在中国的生活非常棒,生活体验感好”,相信中阿随着双方深入交流,将会不断提升双方合作的水平,实现互惠互利。

图片

  入职国企、能说流利中文,看好中阿交流合作无限前景

  外籍友人钱枫来自也门,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2009年到中国求学,已在中国生活近13年。2017年从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广州发展,成为广州一家国企的员工,负责公司中东地区的业务管理。

图片

  钱枫表示,希望成为中阿沟通的桥梁,把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传播到阿拉伯国家,推动两地在文化、科技方面的深入合作。

  共建语言之桥

  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媳妇”在穗教授阿拉伯语

  外籍友人孙小芳来自约旦,是一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阿拉伯语讲师,已经在中国生活20年,是一位“中国媳妇”,其丈夫来自山东青岛。

图片

  孙小芳在北京、上海、青岛等多个城市都生活过。“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广州气候适宜,而且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这里有多种多样的食物,有来自各国、各地的人们一起生活。”

  孙小芳认为,语言是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而阿语背后代表了22个阿拉伯国家,如果中国学生学习好阿语,毕业后找工作的空间很大。她希望希望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也把阿拉伯世界的表达方式、想法和文化传达给学生。

  中国古典文献成为中阿翻译重头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阿语系系主任、副教授牛子牧以自身二十年来从事中阿翻译感受到的变化,讲述了她眼中中阿关系的发展。

图片

  牛子牧2002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在一些阿拉伯国家知名作家或知识分子访华期间,牛子牧主动提供语言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她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

  牛子牧介绍,随着中阿文化交流的加深,中阿翻译的焦点从原来的社科作品和当代小说慢慢地转向古典文献的翻译。”《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在阿拉伯国家的文化界认可度非常高。”

  “如今的中阿关系是过去二十年双方一点一滴的积淀而促成的。”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牛子牧见证了中阿关系的发展和深化。展望中阿的未来,她期待中阿关系能达到一个更令人惊喜的阶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