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广州 开放共享
以数字之笔勾勒全运新图景 院士专家共商数字全运数字广州
  • 2025-04-23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4月22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下称“市执委会”)在广州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隆重举行“院士专家共商数字全运、数字广州”暨特聘专家顾问聘任活动。14位深耕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和体育管理等领域的权威专家被聘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数字技术工作特聘专家顾问,标志着以数字技术赋能全运赛事、以数字转型擘画城市未来的战略布局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b9bed5b89ba90913d63.jpeg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数字技术工作特聘专家顾问聘任仪式4月22日举行。

  数字赋能

  数字全运数字广州双向融合

  “数字技术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市执委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彭高峰表示,要抓住时代机遇,携手体育数字化发展的先锋,积极探索创新,为数字全运数字化转型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市执委会副主任、副秘书长朱小燚在颁发聘书时表示,要充分借助各领域专家的智力优势,加快推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的数字化建设,提升赛事组织和城市建设的数字化水平。

  广州如何立足“数字广州”建设成果,打造独具广州特色的“数字全运”“智慧全运”品牌?市执委会数字技术部部长、市政务和数据局局长黄津介绍,数字全运离不开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而广州作为数字发展的前沿城市,依托已有建设成果,深化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绘制数字全运蓝图,即依托物联感知、云、网、数、安及现有的丰富应用搭建1个数字底座,通过1套规范体系促进资源共享、系统互联互通,采取系列措施做好云网运行、网络安全、无线电以及通信等4个领域的服务保障,同时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赋能,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数字全运”“智慧全运”。

  在数字化服务助力赛事举办方面,建设广州赛区运行保障指挥系统(MOC信息系统),为开幕式、赛事运行、火炬传递指挥等提供平台支撑。系统充分复用数据中枢平台、视频智感平台等公共中枢平台能力,展现了城市三维虚拟空间、融合通信、视频调度等底座支撑能力。建设“全运广州”小程序,融合穗好办、志愿时等平台能力,为运动员、观众和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同时,推动建设改造城市信息系统和设施,支撑保障赛事期间人员、车辆、交通、酒店等各类城市资源;围绕系统建设和网络、安全、5G通信、公网集群等分别制订专项工作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同推进数字化保障工作。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黄津表示。以数字技术支撑打造数字全运,既是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确保全运赛事圆满成功的有力举措,也是深入推进数字广州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契机。

  智慧焕新

  推动23个传统场馆智慧升级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广州体育场馆焕发新活力。据悉,广州创新采用“一个云平台中心+多个场馆基础设施系统节点”的技术路径,建设全市统一的云化场馆运营管理中枢系统,构建“横向互通、纵向联动、集约复用”的智慧场馆数字化运行体系,推动广州赛区负责的23个传统场馆向智慧场馆蝶变升级。

  在广州体育馆,“高科技感”无处不在。场馆入口的3D视觉闸机可在0.3秒内完成人证核验,AR导航系统可以为观众实时导航,无障碍智能服务桩可以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导览等服务。赛后,广州体育馆场馆还将上线“智慧健身舱”系统,市民可预约VR训练、AI体态评估等科技健身服务,让市民享受智慧场馆带来的幸福感。

  广东奥体中心的游泳跳水馆,无论是跳板、跳台,还是游泳区域、场地灯光、观众座席,都已焕然一新。游泳跳水馆不远处就是十五运会的MOC,作为大赛的核心“大脑”,这里在赛时将布置竞赛信息中心、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新闻宣传指挥中心、决策指挥室、赛事指挥呼叫中心、信息技术指挥中心、指挥场馆总控中心等。

  智汇赋能

  院士专家把脉开方献良策

  这支涵盖院士学者、人工智能领军人才、体育技术专家的“硬核”团队,积极为科技全运“献良策”。

  方滨兴:保网络安全是分内事

  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表示,作为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办全运、保安全”尤其是保广州赛区的网络安全是自己分内的事。为此,他针对广州赛区的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颇具指导性的16字原则:积极防御、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力保恢复。

  饶坚:借全运机遇建“数智广州”

  曾担任广州亚运会组委会信息技术部副部长的饶坚则强调,全运会的筹备工作相较于奥运会、亚运会更繁杂、更艰难,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为广州赛区的竞赛组织、媒体服务、文化传播、运行服务等赛时运行工作添新彩、创新意,更应借推进“数字全运”之机遇,为建设“数智广州”搞创新、促转化。

  田志宏:建多层次网安防御体系

  广州大学副校长田志宏表示,面对新型网络安全的威胁,广州需要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针对勒索病毒、钓鱼攻击等,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防御策略,在利用好传统防御手段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安全防御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实现一体化运作,形成整体防护能力。

  大湾区各城市应该建立跨区域的网络安全联防联控机制,通过体系化的安全防御手段,构建安全防御体系。这个体系与传统防御方式相互支撑、相互补充,能够实现早期发现和趋势预判。

  许勇:打造“智慧全运”湾区标杆

  “全运会是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是城市与未来的对话场。”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勇建议,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赛事,打造“智慧全运”湾区标杆。十五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的窗口。在“科技赋能”的理念下,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驱动赛事智能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高效化的核心引擎。

  同时,构建智慧化基础设施,推动赛事与城市协同发展。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高效、安全、绿色的基础设施支撑。可通过构建“一屏统览、一网统管”的赛事指挥系统(MOC),整合场馆运营、交通管理、能源监控等模块,确保赛事运行的高效与安全。其中,广州体育馆已率先部署的光影互动系统,通过AI算法生成动态运动场景,让观众在观赛之余体验虚拟运动项目,这正是数字孪生技术与体育场景融合的典范。

  翁健:保障数据“可算不可见”

  “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我们国家数字治理能力重要展示窗口。”暨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翁健表示。

  如何借助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契机,让广州在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翁健建议,以“密态智算技术体系”筑牢安全防线,护航赛事以及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赛事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能够有效地、安全地进行分析利用,支撑赛事的高效运转,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面对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机遇,建议构建基于密态智算技术体系,集结“高性能算力、高质量数据、先进人工智能”于一体的可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有效利用隐私计算、密码学、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实现分布式协同环境下的数据安全计算与分析利用,保障数据“可算不可见”。

  赵淦森:用技术提升观众体验感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种责任与情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淦森指出,应以“技术为善”为信念,以“零障赛区”为蓝图,进一步深化智慧管理平台与场馆各类设施、设备和系统的联动,提升赛事安全性与包容性。

  具体来看,要发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优势,提升参赛选手和观赛观众的整体体验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深化智慧管理平台与各类设施、设备和系统的联动,确保赛事安全与包容性并重。

  赵淦森还提出,要联合粤港澳三地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深度挖掘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并加大力度推动创新应用落地。强化粤港澳三地的跨部门协作,统筹场馆、交通、医疗等数据资源,构建“赛时服务、赛后惠民”的数字化生态,依托赛事强化三地协同体系。“把技术应用构建成为无处不在的隐形助手,处处能够体验到技术应用的温度。”赵淦森说。

  田丰:科技是有温度的服务

  “科技绝非冰冷的代码,而是有温度的服务。”作为来自企业的顾问代表,广电运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田丰表示,提供数字类服务的企业可以借助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平台,以“数字底座”为跑道,以AI为引擎,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担当。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广州天河体育场两座核心场馆利用企业提供的全方位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十五运会。具体来看,涉及安全管理、资源管理、赛事服务、赛事创新等多个领域,彰显了AR、3D视觉、AI数字人、智慧机器人等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十五运会举办提供强大的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广电运通的数字人民币AR硬钱包成功入选十五运会14项科技创新应用项目。这款创新产品不仅支持赛事场馆内外的快捷支付,还能为港澳参赛者提供跨境支付的便利。同时,它还将支付功能与岭南文化深度融合,用户扫描硬钱包即可触发“醒狮跃动”“粤剧扮相”等AR互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