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以来,在番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番禺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番禺”的核心任务,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力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惠民生,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城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发展跃上千亿台阶,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06年以来,番禺区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与挑战,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宏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跨过千亿元台阶。2006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500亿元,2007-2009年,以每年一百亿元增量,连上三个百亿元台阶,2010年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广州市内继天河区、越秀区和萝岗区之后第四个进入GDP千亿元的区县,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12年GDP达1369.42亿元,比2006年增长112.8 %[注1],年均增长13.4 %,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2.4 %)1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0.1%,经济总量在全市各区保持第四位,仅次于天河(2394.81亿元)、越秀(2121.48亿元)和萝岗(1684亿元)。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区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96亿元,比2006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8.2%。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提供有力保障。2012年,教育、城乡社区事务和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5.5%、12.5%和6.6%,比2006年分别提高 6.1、1.7和0.7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协调性增强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显成效。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业发展加快。2006-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4%、12.8%、14.9%。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至2012年达到56.7%,比2006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6年的3.86:49.90:46.24调整为2012年的3.91:39.38:56.71。
工业体系逐步向高端发展。重视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腾笼换鸟”战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升级,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2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923.47亿元,比2006年增长1.44倍,年均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注3]总产值1671.05亿元,比2006年增长1.52倍,年均增长16.6%。以汽车、船舶及海洋装备、数控设备和精品钢铁等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2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为818.19亿元和706.85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77倍和3.33倍;先进制造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9.0%和42.3%,比2006年分别提高8.5个和20.9个百分点。
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广州“南拓”战略的深入推进,加速了番禺城市化建设的进程,2006年以来,完成了对繁华路商圈、钻汇珠宝采购中心、沙溪批发市场、新沙五金塑料城、沙溪国际酒店用品城、清河市场的升级改造,石基城市广场、中华美食城等相继投入运营,全国最大的生态主题酒店长隆旅游度假区新酒店、五洲商业中心顺利建成使用,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奥园广场等知名连琐超市和亚运美食城等相继开业,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项目已完成三期吹填工程,汇珑、万达广场等一大批商业项目加速推进,辐射珠三角的番禺商圈日渐形成。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44.31亿元,比2006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速21.3%。住宿和餐饮业从2006年55.28亿元发展到2012年152.20亿元,年均增长25.4%。2012年超亿元市场8个,比2006年增加5个。
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断加快对外经贸战略转型。2011年,我区商品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87.7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63%,年均增长8.5%;其中出口118.45亿美元,增长48.5%;进口69.34亿美元,增长8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出口总额中,2012年一般贸易比重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类别看,珠宝首饰是出口增长的支柱产品,出口额27.9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94倍,占出口总额比重提高1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构建了内联各地、高效快捷的流动空间枢纽。201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注4]395.36亿元,比2006年增长1.64倍。2006-2012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4.47亿元,年均增长21.4%。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纷纷上马或推进,如广州南站及相关工程、广州亚运项目、中船集团广州龙穴造船基地工程和高速公路工程等项目对全区经济增长起着支撑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利于长远发展的优良资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坚持低碳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加快建成宜业宜居现代化新都会为目标,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城市新模式,坚持走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力促绿色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全面部署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退二”企业搬迁和“双转移”工作,突出抓好工业、电力、交通、建筑行业减排和低碳化,推动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着力淘汰落后产能,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单位GDP能耗由2006年的0.905吨标准煤/万元预计下降到2012年的0.5417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40.1%,年均下降8.2%。
人居环境美化升级。番禺区抓住筹办亚运的有利时机,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为目标,对全区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7%。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和城市绿化升级改造,2012年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8.1%,园林绿地面积1113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7.2平方米。番禺区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区、国家精品旅游区、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等荣誉称号。2012年,全区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2200.35万人次和105.12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58倍和1.69倍,年均增长17.1%和18%。
五、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478元和19906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84.4%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3.2%。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市场商品供应的增加,加速了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住房、汽车、通讯电子、个人享受类商品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支出分别为24895元和15546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71.9%和56.5%,年均分别增长9.4%和7.8%。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7辆,比2006年增长92.9%;拥有家用电脑121台,增长39.1%;拥有移动电话255部,增长7.1%。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103台,增长5%;空调机203台,增长74%;拥有移动电话300部,增长27%;拥有洗衣机101台,增长11%,拥有电脑103台,比2006年增长94%。
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2011年我区城镇化率达80.36%,比2006年提高5.45个百分点(按2006年调整城乡划分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06-2012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在2008年达到2.09:1的最大比值后,逐步呈缩小的态势,至2012年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78:1。自2008年以来,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速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我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2012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16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有27.28万人,城乡居民参保覆盖率达93.86%,其中35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实现全员参保,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养老金待遇不断提高,目前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2373元,农民每月领取130元至1126元不等的基本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9%。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城乡均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高考的重点本科率和各批次上线人数等主要指标名列全市前列,我区已成为广州市教育强区。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番禺区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倾力打造星海文化品牌,成功举办星海艺术节、星海国际合唱节和中国民间艺术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我区医疗卫生共投入6.57亿元,比2006年增长124.5%,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了全区所有街道,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实施国家基本药品制度。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从2004年广州获得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起,我区不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带动了全区体育产业的发展。2006-2011年,番禺籍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8项,全国冠军158项。特别是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亚残运会,极大提升了番禺在国际的知名度。
从2006年到2012年,番禺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号角声中实现了新的崛起。目前,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港澳台合作纵深推进,以及广州“南拓”战略的发展,为番禺在更高层次上谋划新发展、增创新优势带来了新机遇,使番禺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番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注:
1.本文所列201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番禺区生产总值、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3.从2011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从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改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4.2005年南沙区从番禺区分设,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将番禺区东涌、大岗、榄核3镇划入南沙区。2006-2012年数据均为同一番禺口径,行政区域面积为786.1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