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市政策文件库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增城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4-06-03
  •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分享到
  • -

  增府办函〔2024〕18号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增城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广州市增城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业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气象局反映。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3日



广州市增城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及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2022〕121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23〕31号),加快推进增城区气象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大力推进增城区气象高质量发展,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增城现代化气象体系,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增城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由地面气象监测、雷达气象监测和特种气象监测构成的多维综合探测体系;气象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稳步提升,分镇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类别发布气象风险预警;初步构建以增城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和城乡安全治理需求为导向的气象精细服务体系。

  到2035年,建成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全面支撑增城区高质量发展,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气象综合实力达到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完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优化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推进农村气象监测站建设,重点加密北部镇街雨窝点和南部镇街易涝点自动气象站密度,实现全区气象自动站平均间距小于4公里。完善气象垂直廓线观测体系,布设紫外线仪、闪电定位仪、水汽探测仪等监测设施,提升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大气垂直监测能力。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北斗+5G自动气象站、天气现象智能视频仪、视程障碍现象仪、臭氧观测仪等多维度观测设备,构建“天空地”多源数据融合的高分辨率环境气象数据集,为增城防灾减灾、行业生产发展、生态环境等精准服务提供气象科学支撑。(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财政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和园林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各街镇配合)

  2.构建精准气象预报体系。建立分镇街、分时段、分强度的城乡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建设集智能分析、预报订正、质量检验、产品制作于一体的预报系统,提升以突发灾害性天气智能识别和预警为重点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优化各镇街暴雨预警阈值,不断提高预报精准度和增加预警提前量。(区气象局负责)

  3.发展精细气象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重点发展基于场景、风险及影响的智能感知气象服务技术,推进气象数据可视化、融媒体矩阵、数字预警智能传播等服务技术融合应用。推进数字气象融入“城市大脑”,建设城乡精细化管理气象保障系统。研发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产品,建设重点行业风险指标库,构建面向多领域的专业气象智慧服务一体化平台。(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应急管理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镇街配合)

  4.建立气象信息支撑系统。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现代化的气象通讯网络。积极推进业务平台和特色数据融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和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建立健全气象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实现跨部门气象数据汇聚、共享。完善气象信息运维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配合)

  (二)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5.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基于影响的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模式,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灾害调查和敏感行业影响评估全流程业务,不断提高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和防御决策支撑能力。持续完善靶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升分区域、分用户、分类别预警发布能力。(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水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各镇街配合)

  6.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健全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优化重点部门、行业气象灾害防御指引。下沉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到镇(街道),推进行政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支持基层防灾减灾社会组织,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治理能力。(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牵头负责,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镇街配合)

  7.提高城乡建设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围绕城乡建设,统筹考虑气候的适宜性、影响性、风险性,科学确定城乡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强化重大活动、节日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加强防雷安全、施放气球监管以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强化气象与应急、住建、交通、国土、水务、教育、文广旅体等城乡运行管理部门的联动联防联控。(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教育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气象赋能城乡生产发展工程

  8.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强化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提升乡村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村村有观测”建设,基本建成覆盖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的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的智能农业气象观测网。建立集监测、预报、研判、预警、发布、处置环节的“气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联动工作机制,研发基于影响和风险的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加强本土农产品气象灾害保险指数研究,推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服务。推进荔枝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围绕增城荔枝生育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精细化气象服务;并将服务模式推广至增城丝苗米、迟菜心等特色农产品。推进仙进奉荔枝、丝苗米、迟菜心等生态农优产品申报,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区财政局、区林业和园林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各镇街配合)

  9.强化绿色生态经济气象支撑。依托增城舒适的气候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大力推进绿美经济发展战略;对“白水寨、何仙姑、正果老街、七彩澳游、星罗纪、森林海”等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强灾害防御、气候变化和生态气象动态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管理、评价等能力建设。挖掘高质量生态气候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康养等新质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美新增城”。(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配合)

  10.推动智慧气象赋能企业发展。强化新质企业气象服务,针对“芯显车”等有示范引领、造血强链功能、科技含量高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立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服务清单,着力打造一体化、定制化、伴随式气象服务。气象赋能低空经济新产业,积极推进“低空+气象”场景建设,将气象元素融入到电子五所、海格、航天电器等低空制造产业链、应用链中。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气象安全监管和服务,指导重点单位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推进以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应急支撑、能力评价为一体的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服务。(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区应急管理局配合)

  (四)推进气象服务供给满足民生需求

  1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资源和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覆盖,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提高气象信息获取便捷度。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和便捷性,将精细化气象服务融入百姓生活和城乡治理,使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民政局、各镇街配合)

  12.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推进气象科普场馆软硬件升级改造,依托增城国家基准气候站和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推进增城区气象局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深入开展气象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五进”活动。推进气象科普与文化、教育、旅游融合,加强与高校、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合作,打造气象科普亲子研学体验基地;与区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二十四节气公园、荔枝文化博览园、增城丝苗米产业园、迟菜心基地等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科普展示区建设,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教育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和园林局、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区科协、各镇街配合)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13.强化生态系统气象保障能力。提供重大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提高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气象保障能力。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职能,开展水污染气象条件的监测评估,完善初雨期、汛期造成水污染的气象条件预警。(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水务局、区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配合)

  (六)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强核心技术融合创新。加强影响增城的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机理、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实现以卫星、雷达、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雷达等多源数据应用为重点的短时临近预警技术自主可控。加强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开展气象条件对增城农产品(荔枝、丝苗米、香蕉等)种植条件及产量的分析研究。(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开发区科技创新局配合)

  15.建立高质量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壮大高层次、专业化气象人才队伍规模,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加入增城气象事业。将气象人才纳入区属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体系。力争1—2人入选省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1—2人入选市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壮大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按有关规定做好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设置及人才聘用工作。(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街要加大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效衔接各项改革与创新措施,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各街镇配合)

  (二)加强法治建设

  贯彻落实气象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气象活动,及时开展气象相关规范性文件、实施方案、操作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引导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气象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编制,组织开展气象标准的宣贯。(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镇配合)

  (三)加大政策支持

  各相关部门要健全完善稳定的气象高质量发展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支持保障气象科技人才建设和气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顺利实施,夯实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上级部门有关工作要求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区气象局牵头负责,各街镇配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