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思想方法与写作方法的光辉典范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体会
兰学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形成的新时代恢弘理论,核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无疑问,这个理论和思想在党、国家和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正在和将要产生巨大的影响。《治国理政》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就在于她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经典就在于她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典就在于她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学习领会,都会感叹她的伟大;无论处于哪个层次的人来学习领会,都能汲取无穷营养;无论站在哪个岗位的同志来学习领会,都能在实践中找到行动的方法。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正确的思想方法,以及灵活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进行创作,将使思维之花更加绚丽。正确的思想方法产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催生伟大的篇章。通读《第二卷》,我深深感到从思想方法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来学习,有四个方面让我们学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全局思维统全局,博古通今大格局
从整体来看,《治国理政》第二卷共17个专题,分别涉及中国梦(8篇)、小康社会(4篇)、改革(6篇)、法治(4篇)、全面从严治党(12篇)、新发展理念(3篇)、新常态(8篇)、民主政治(5篇)、文化自信(9篇)、民生(8篇)、建设美丽中国(5篇)、军队(4篇)、祖国统一(3篇)、大国外交(3篇)、合作共赢(9篇)、“一带一路”(4篇)、人类命运共同体(4篇)。一个目标: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2至第5专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6至第11专题。军事、对台、外交、合作、“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重点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治国理政的总目标和四梁八柱。这一理论构建充分体了整体观和全局观思维。
从每个专题构成来看,多数是按照总论到分论,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落地有声的思路展开。比如关于经济建设专题,分两部分11篇展开论述,新理念的内涵、怎样理解、怎样落实,经济工作为什么要适应新常态、怎样适应新常态、怎么看、怎么干,干中要把握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它的专题论述也是按照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有办法、有要求的思路安排的。可见,每个专题的构成也是整体全局观的体现。
从每一篇文章来看,都是站在新起点新时代的大形势、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历史大潮,紧踩时代鼓点,或号召、或指引、或布局。比如,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就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走和平发展之路,就要加强党的建设。这7个方面把初心是什么,坚持什么,怎么做等,讲得大气磅礴、掷地有声。
我们作为市政府研究室工作人员,担负为市府主要领导起草文稿的重大光荣职责,学习第二卷,就要有大局观念。启示我们在文稿写作过程中从“三个着眼”想问题: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想问题,着眼历史发展的逻辑想问题,着眼新时代新布局的整体性想问题。这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方法写作方法的首要方面。
二、问题导向解问题,追本溯源讲本质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的思想,也是他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写作方法。以“问题导向”为关键词查询习近平系列讲话数据库,有254条,涉及到几百篇讲话。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我们党执政和国家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最终落到解决问题上。同样学习第二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想方法,用问题导向贯穿文稿写作。
在第二卷中,问题导向特色十分鲜明: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形成新思想新理论。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新战略新举措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新体制新机制。四是以问题为导向满足新需求新意愿。
比如: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题目就从问题着手,提出: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补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对每一个问题,既讲成绩、又讲不足,既讲面、又讲点,既讲客观原因、又讲主观原因,既有总体要求、又有具体指导。读来令人十分信服,让人自觉进入对比思考现实的思维状态,同时让领导者贯彻执行起来有思路。
这就启示我们,要深刻领会坚持问题导向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核心要义。第一,坚持矛盾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视问题就是正视矛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同时,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推进和发展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抓住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第二,注重创新思维。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起草文稿更要善于突破常规,大胆探索,围绕工作实践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第三,敢于担当。总书记强调,“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全党同志要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有担当精神,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三、辩证方法求辩证,字时行间显真理
学习第二卷和系列讲话,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总书记说的都非常有道理,能够说服人。为什么呢?根本的原因就是总书记是运用辩证法的大师。
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书记在看问题、作决策、写文章、作报告,时时将辩证法贯穿其中。比如: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再如,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法。又如,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而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做好务虚,务实就如同无头苍蝇,只能盲目瞎转。这是务实与务虚的辩证法。还如,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这是市场与政府作用的辩证法。在第二卷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就是辩证法”的句子。可以说,总书记的每一篇讲话,都是运用辩证法的典范。
这就启示我们,应用材料写作一刻也不能离开辩证法,离开了辩证法就失去了真理性。因此,我们学会运用好辩证法,将辩证法熟练运用到材料写作中去。学习运用辩证法,不能只记住一般性的原理,重要的是会用、用得准确、用得自然。别的不多讲,就讲一句话: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辩证法)你看多么的有道理,多么的富有哲理。
四、共情体悟抒共情,妙语连珠传金句
无情未必真英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个讲话或一篇文稿,高低深浅在于字里行间有没有流淌着一种真情实感,无论是个人情感抑或是家国情怀,有了感情在里面跃动,语言文字也就活了起来,就会充满了灵气,有了一种“会说话”的生命力量。
总书记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他号召“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他曾感慨到:“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他还曾饱含深情地谈到“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炊烟”,多么有诗一般的画面感啊!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用比如来讲道理。如,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这一篇中,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够不够铁。想交到说心里话的挚友诤友,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墙这样的功夫菜。再如,对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能让人感动的还有故事。比如第二卷里,习近平总书记用很多故事来讲道理。比如,中国梦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在这一篇演讲中,总书记讲述了自己在梁家河插队当农民的经历,描述了那时的吃、住困境,又讲了自己2015年春节回去的所见所闻。两个现实的对比,充分表达了为什么要把实现中国梦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再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部分,总书记说:“每每踏上兰考的土地,我的心情都很激动。”“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他经常提到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以当地百姓逢年过节“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的故事教育我们要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只有高风亮节,才能被人民拥护爱戴。还如,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这一篇中,讲到守住底线这一点时,他讲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所列举的“准备吃亏”17条,又讲了邓小平同志的关于防风险的论述,告诫全党化解矛盾风险要打有准备的仗、要有应对问题在前的思想和具体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语言、故事、事例的艺术,其背后就是设身处地地想问题、说真话、讲有温度的话的共情思维。可以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政治本色,是“中国之治”的“政治密码”。共情思维对于文稿起草来非常重要。没有情感的文章是冰冷的,没有故事的文章是难读的。唯有同频共振才能吸引人、教育人、引导人。这就启示我们在文稿起草过程中,一定要把讲话人的身份和角色摆准,把听众是谁想听什么想准,把在什么环境中讲什么要弄准,讲真话、讲有用的话、讲有道理的话、讲有感情的话。
最后,我想用《学习时报》上登过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愿我们能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