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开展“双减齐聚力 家校社共育”面对面协商
“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如何承担起协同育人的重任?2022年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第一期以“双减齐聚力 家校社共育”为主题组织调研,由政协委员与相关职能部门于5月11日展开面对面协商。市教育局表示,未来要让真搞课改、真实施“双减”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考得更好,使“剧场效应”中“站起来”的人都“坐下来”。
Q:如何让大家“坐下来”? A:让真实施“双减”教师带出的学生考得更好
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很多家长仍存焦虑:作业少了,培训也少了,孩子学业如何保证?
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形容,“双减”的核心要义,就是让“剧场效应”中“站起来”的人都坐下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美好。教育部门要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做好“减负提质”的“加减法”。
怎么减?“学、考、评”三个环节是关键。“学”,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从作业检查走向作业监控,强调作业分层,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吃得饱”、学习不费力的孩子“动动脑”、学有余力的孩子“跳一跳”;“考”,发挥指挥棒导向,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让真搞课改、真实施“双减”的学校、教师带出来的学生考得更好;“评”,关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现性评价,发挥成长档案袋的评价功能,让综合素质评定在中招升学中真起作用。
怎么加?聚焦“课程”“课堂”两个重点领域。在课程设计上尊重教育规律;在课堂讲授中更新手段,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陈学明相信,学校主阵地做好“加减法”,就能让“双减”显实效,让家长放心。
Q:“减出来的时间”咋办? A:“愿留尽留、愿托尽托” 践行“官方带娃”承诺
为了消除家长对“减出来的时间”的后顾之忧,广州正多方向探索学校托管服务模式。
市政协委员、天河区政协副主席张海玉建议,学校可善用社区资源:比如场地资源,挖掘周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比如人力资源,整合社区内法制副校长、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专长,拓展课后托管服务的内容。
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回应称,广州早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就提出了“官方带娃”的承诺。自2018年起,全市已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了公益普惠、政府与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机制,明确了非学科类第三方机构入校监管机制,制定了教师合理取酬的激励机制。
“广州课后服务已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全部达标。”陈学明介绍,广州市推行“5+2”模式,至少安排1个小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实行弹性离校,设置安心托管和丰富多彩的素质类课程。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参与学生人数116万,占学生总数的88%,实现了“愿留尽留、愿托尽托”;其中有90%的孩子午休能平躺睡,该项工作入选教育部“双减”工作试点地区典型案例。
鼓励学校与科研院所等共建课程
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可以说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
市政协委员、省教育厅法律顾问郑子殷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一部国家法律,它的规定比较原则,他建议有关部门结合本市实际,尽快出台广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规划等地方性法规,以法治化手段落实广州的家庭教育工作。
市妇联副主席李艳林回应称, 郑委员关心的广州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正在制订中,主要为保证《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广州能落地落细落实。“国家的‘五年规划’上个月发布了,广州市的‘五年规划’将在广东省的‘五年规划’发布后随即推出,敬请期待。”她说。
张海玉委员建议政府部门探索引导、扶持、推广教育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或链接社区慈善基金资源,为教育赋能。
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胡凌回应称,目前在广州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超过8000家,其中以家庭教育为主要业务的有34家。
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表示,广州市已经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面向未来社会的AI、STEAM等新形态课程,并研发出广州历史、广州地理等地方课程教材,提升城市课程供给质量。
此外,广州市教育部门也鼓励学校与其他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陈学明说,“我们特别提倡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丰富社会、走进广袤原野,走进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和体育场馆,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
广州市已经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面向未来社会的AI、STEAM等新形态课程,并研发出广州历史、广州地理、乡土美术、劳动教育、校园足球等地方课程教材,提升城市课程供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