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完善“分调裁审”机制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基层法院,本院各部门:
现将《关于完善“分调裁审”机制的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0年3月25日
关于完善“分调裁审”机制的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的诉讼程序体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操作规程(试行)》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市法院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诉前分流和调解
1.各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应当设立案件登记分流岗,指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法官助理担任专职或兼职的专职调解员,负责诉讼辅导、程序分流员以及调解工作。
2.专职调解员负责诉讼服务中心诉讼咨询辅导评估区工作,根据诉讼请求、事实理由、标的额度、纠纷性质等因素进行辨别,在一审立案前辅导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评估或者指引当事人使用智能设备进行风险评估;为当事人提供其他诉讼常识方面的释明和辅导;告知并引导当事人选择最适宜的方式解决纠纷。
3.专职调解员应引导当事人在一审立案前,一审、二审、执行等程序中积极参加与管辖法院建立对接机制的特邀、行业性、专业性等调解组织或调解员组织的调解,引导当事人填写诉前委派调解告知书,根据案件性质不适宜调解的除外。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专职调解员应告知无正当理由不同意调解可能在诉讼费、对方费用负担等方面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并引导当事人填写不参与调解确认书。
4.专职调解员应根据诉前咨询辅导情况,结合案件性质,将案件委派给相应的调解组织、调解员调解。负责与调解组织、调解员对接,对先行调解的案件进行跟踪,予以必要的指导、督促。
5.专职调解员应加强对案件审查甄别,防范恶意串通调解,虚假诉讼行为。发现疑似虚假调解、虚假诉讼的案件,自发现之日起三日内呈报庭领导审批后不予委派调解。如委派调解之后发现,发现之日起三日内呈报庭领导并告知调解组织、调解员,撤回委派调解。
6.专职调解员应在当事人不同意诉前调解的或诉前调解不成功时,在明确案件无法组织调解或调解不成之日起三日内将案件分流到立案庭快审团队或其他民商事审判部门专业审判团队审理。
7.专职调解员应对委派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积极引导当事人自行充分履行,当事人未自觉履行的,可引导当事人通过申请支付令、形成具有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以及申请司法确认等方式解决,并告知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期限、申请程序及应当提交的材料。对于不符合司法确认立案条件或依法不予以司法确认的,应向当事人告知未予立案或未予确认的原因。
8.专职调解员负责联系扫描公司将起诉状、主要证据等材料扫描录入在线多元纠纷化解(ODR)平台,并及时告知调解组织、调解员负责联系当事人,由调解员指导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等材料并组织调解;负责协调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员在ODR平台上进行调解信息录入、工作流转、协议生成、调裁对接、申请司法确认、转立案等工作;负责调解案件的记录、台账管理以及数据统计、报送工作。
二、优化速裁快审流程
9.各级法院应当建立以系统智能识别为主、人工识别为辅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
10.专职调解员对适宜速裁快审方式审理的案件进行人工筛选。专职调解员应当根据全市法院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及可适用速裁快审和可采取独任制审理、书面审理的案件范围,结合案件诉讼请求、证据状况、社会影响等因素,确定案件应当适用的流程;专职调解员负责对系列案件、群体性案件、集团诉讼案件或者关联性案件等进行识别和集中分流;专职调解员负责不同案件程序之间转换衔接等工作。
11.专职调解员在案件分流过程中发现适合诉中委托调解的,应积极开展调解或委托调解工作。委托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专职调解员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转交原审判团队出具调解书或允许撤回起诉、上诉的裁定书;委托调解不成功的,交由原审判团队继续审理。
12.案件繁简分流后,应当于当日向速裁快审审判团队或其他专业审判部门移送卷宗,有条件的法院可以尝试在繁简分流同时对适用速裁方式审理的案件进行集中排期。适用速裁快审的案件在立案受理时应当在审判管理系统勾选速裁标志。
13.民商事一审快审案件的范围:
(1)确认调解协议、实现担保物权、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案件;
(2)不予受理、未预交第一审案件受理费的案件;
(3)小额诉讼程序案件;
(4)简易程序案件;
(5)撤销劳动仲裁裁决的案件;
(6)其他事实比较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明确、证据比较充分,适合快审的民商事案件。
14.民商事二审快审案件的范围
(1)一审法院适用快审方式审理上诉的民商事二审案件;
(2)5件以上民商事二审系列案;
(3)管辖权异议上诉的二审案件;
(4)对一审裁定不予受理上诉的二审案件;
(5)对一审裁定驳回起诉上诉的二审案件;
(6)上诉未预交第二审案件受理费的案件;
(7)基层法院请示的指定管辖、移送管辖案件;
(8)申请再审或申诉的案件(依职能分工纳入);
(9)外国、港澳台法院申请委托送达案件;
(10)其他适合快审方式审理的案件。
15.民商事一审排除适用快审程序情形:
(1)发回重审的案件;
(2)再审案件;
(3)与破产有关的案件;
(4)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
(5)涉外案件;
(6)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
(7)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
(8)第三人撤销之诉;
(9)涉及需要评估、审计、鉴定的案件;
(10)立案时被确定为大要案的案件;
(11)涉及政府部门为当事人的案件;
(12)系列案首案(即作为示范性诉讼的案件);
(13)存在虚假诉讼可能的案件;
(14)与本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类案判决可能发生冲突的案件;
(15)其他不宜适用快审程序的案件。
16.民商事二审案件排除适用快审程序情形:
(1)当事人下落不明需要公告送达的案件;
(2)当事人提交3份以上新证据的案件;
(3)申请重新评估、审计、鉴定的案件;
(4)发回重审后再上诉的案件;
(5)再审适用二审程序的案件;
(6)重大、疑难、复杂和新类型案件;
(7)涉外案件;
(8)人格权纠纷、离婚纠纷、继承纠纷、物权纠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与公司、证券、保险、票据等有关的民事纠纷(保险纠纷除外);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执行异议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
(9)五件以下系列案的首案;
(10)经一审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除上诉未预交第二审案件受理费的案件外)
(11)社会影响大、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及已引发群体性信访的案件;
(12)其他不宜适用快审方式审理的案件。
17.快审法官在审理本意见第13、14条规定的案件时,发现案件存在以上排除适用情形,或者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在五日内提出退出申请:
(1)当事人增加上诉请求,或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导致案件复杂,不适合快审的;
(2)由于案情疑难、复杂,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证据的;
(3)需要委托评估、审计、鉴定,预计案件在三个月内无法审结的;
(4)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需要中止审理的;
(5)出现其他情况,导致案件不宜继续快审的。
18.凡是转化作为繁案审理的案件,可以由承办法官所在部门庭长、分管院领导承办或担任审判长组成合议庭继续审理,也可以移送相关审判庭审理,避免程序空转、相互推诿。
三、提升简案审判质效
19.当事人起诉时明确就专门性问题申请司法鉴定的,双方当事人对鉴定项目和检材、样本等无异议的,可以在诉前调解阶段启动司法鉴定程序,待鉴定报告出具后予以立案,并视情决定是否适用速裁快审方式审理。
20.完善纠纷要素登记,根据类案审理需要,设计简明扼要的纠纷要素表格,供当事人在立案时填写。主持诉前调解的人民(特邀)调解员在案件调解不成时需填写要素表格后移交立案。
21.推广提高智能语音识别、智能快审系统、网上庭审等科技成果在速裁快审程序中的应用程度。适用速裁快审方式审理的案件,可以用庭审录像代替庭审记录,书记员可以不到庭记录。
22.适用速裁快审方式审理的案件,应当简化审理程序,大力推广运用“门诊式”庭审;符合集中开庭条件的,应当集中分案、排期、开庭、宣判;庭审程序一般由承办法官直接归纳争议焦点,并指挥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合并发表诉辩意见、质证意见和辩论意见,不受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庭审程序限制,但应当告知当事人回避、上诉等基本诉讼权利。
23.推行类案示范性判决,对于物业服务合同纠纷、金融借款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等系列性、群体性或关联性案件,应当进行示范性调解、审理和判决,必要时应当到矛盾纠纷发生当地进行巡回审判。
24.简化裁判文书制作,探索要素式、令状式、表格式、分离式裁判文书,实现案件各类文书包括裁判文书的智能生成、电子签章、电子送达。适用速裁快审方式审理的案件应当简化裁判文书,仅须表述当事人基本信息、诉讼请求、裁判主文等内容。
25.基层法院原则上可以采取独任制审理全部民商事案件;中级法院积极探索在二审程序中可采取独任制审理、书面审理的案件类型。积极试行新型简案快审程序,实行书面审理、要素式审判、集中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案件当庭宣判,当场送达裁判文书。
26.各级法院审理速裁快审案件,应当推行“无纸化办案”。当事人提起上诉的,可以不移送纸质卷宗;原审采取录音录像替代书记员庭审记录的,原审法院应当将庭审录音转化为电子庭审笔录编入到电子卷宗。
四、强化速裁快审团队建设
27.速裁快审团队应当配备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员额法官担任团队负责人,并科学配备审判组织和司法资源,配置合理的速裁法官人数及辅助人员配比。速裁团队内部可以根据案件类型、法官业务特长等实行专业化审理。
28.各级法院对于适用速裁的案件,应加强监督力度,建立涵盖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的案件质量评查制度。